地铁站外建“安检房”:安检的仪式感≠安全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将投入2.69亿元在130个地铁出入口建“站外安检房”,之所以要将安检挪至站外,广州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因为站外安检空间更宽敞,有利于客流疏导,安全性更好。”但是,其中“过街行人借道也要安检”引发广泛争议。
11日,广州公共文化观察室对此展开了对话。广州地铁公司负责人也到场澄清,表示不会针对过街市民进行安检。
客观说,地铁安检有法律法规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城市的轨道交通管理规定等。但需要指出,这些法律法规将地铁安检的对象严格限定在“特定的人群”,即进站的乘客,而不是路上的行人。
因此,在逻辑上,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过街行人安检”的问题之处:毕竟,广东很多地铁站通道承担着“过街地道”的职能,穿个马路,还要安检一次,很难让人接受,这就等同于“封路”了。
当然,这并非是舆论的根本担忧所在。人们忧虑的是,对过街行人进行安检在法律意义上意味着安检对象的扩大化,不能将安检的仪式感等同于安全本身,从而增加社会运行成本,耽误市民的出行时间。广东省法学会律师学研究会会长朱永平认为,地铁在站外设置安检房,更多要考虑到对市民通行权和隐私权的保护。
在地铁的设计规范里面,原本没有考虑安检所需的空间,在站内设置安检,会加剧空间逼仄感。但是,反过来加建“站外安检站”,就使得站外的道路空间更逼仄。这恰恰形成了这么一个悖论:强化安检,是为了提升安全感,但是,遍地林立的“站外安检房”,却给了公众一种“如临大敌”的观感。正如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则楚所言:“就像防盗网一样,感觉网外都是凶猛的野兽和坏人,到处都设置安检反而会让群众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
这笔巨额安全投入的实际效果也颇值得追问。有市民就提出,自己认真地将大件行李放置在安检机器上过机,却发现安检员在一旁说笑,并没有留意行李的过机情况。耗费巨资却毫无责任心,疑似走过场、形同虚设,这样的安检不仅不能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反而会增强市民的逆反心理。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强化了各种交通枢纽的安全检查。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方便也不是没有价值的,应该做出更精细的管理,做到精准安检,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机械地提高安检级别,不能将“不方便”偷换成安全感。很多安全措施,也到了要反思一下有没有必要,需不需要改进的时候了。
新闻推荐
本文系《亚裔美国的创生》圆桌讨论会记录的第二部分。圆桌讨论会合影吴迪安:刚才著者和译者分别谈到著译方面的一些问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