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长城保护应注重考古研究 聚焦中英长城保护专家的对话

阿坝日报 2019-11-12 00:52 大字

■新华社记者 黄玥

巍巍长城,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守护长城“最初”的模样应该怎么做?考古研究在其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近日,围绕这些问题,在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风景区里,一场中英两国专家之间关于长城保护的对话热烈地进行着。

早在1987年,中国万里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共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城作为文明的纽带,将中英两国同行们联结一堂,共话文物保护传承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道出了中英第二届“双墙对话”的深远意义。

原状保护、最小干预,留存真实历史信息

长城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长城保护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将真实的历史信息留存的最好方式是经常维护,而不是干预。”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认为,长城的现存状态以遗址形态为主,其真实而又沧桑壮美的物质存在饱含着历史信息,因此保护修缮工作应该更妥善和精心地保留这些信息,而不是移除或是添加信息。

纽卡斯尔大学考古系教授麦克·科林斯在谈到哈德良长城的保护理念时,提到了原状保护和最小干预,确保遗址的真实性。他认为,重建会损坏晚期阶段遗址,会混淆新建部分与原址材料,妨碍研究,也会影响遗址与附近景观的和谐共存。

今年1月,中国发布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长城保护应坚持“预防为主、原状保护”原则,妥善保护各时代遗迹,避免不当干预,不得重建或借保护名义“新建”长城。

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兰立志表示,长城保护维修必须保持长城的原形制、原结构,优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艺,这是最小干预原则的基本保证。长城真实历史信息的延续,不仅仅依赖于长城遗址本体,而且还依赖于保护性修复。

加强考古研究,为保护维修提供科学支撑

“考古发掘使我们得以追踪哈德良长城从设计到修建过程中的变化,由此能掌握长城运行的目的和功能。”来自英国的大卫·布里兹教授阐释考古于长城保护的意义。

“在采取保护措施之前,应通过考古了解遗址的原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避免在保护过程中损毁遗址的形制和误导遗址的形制。”兰立志也谈到了考古研究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所长于冰坦言,国外长城保护以考古研究为主,而中国考古在长城研究中基础很薄弱,对保护利用支撑不足,但近两年重要性逐渐凸显。

考古研究具体应该怎么做?英国考古学家安东尼·威尔莫特介绍了对哈德良长城遗迹及其文化历史的高质量考古学研究,通过不断为考古研究提供科研支持,为研究人员提供发声平台,深化公众对哈德良长城当前与曾经面临威胁的理解,了解该长城在罗马时期及各个时期的功用,让公众参与到世界遗址保护之中。

于冰表示,中国下一步要重点弥补长城考古研究短板,加强长城考古组织和资料报告工作,为长城价值认知、保护维修、展示传播提供科学支撑。

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全社会保护合力

长城遗存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其中多数分布在交通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人迹罕至的区域,管理难度非常大。

“保护范围的确定对长城整体性保护至关重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严认为,长城保护范围的划界不仅包含长城墙体,还要考虑周围烽传系统的空间视域等,即将整个防御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结合周围环境进行基于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于冰也认为,加强顶层设计应把不同的资源、学科、力量等整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保护合力。

“需要就保护理念达成共识,同时也需要共同合作。”麦克·科林斯指出,成功的两大要素为拥有对项目需求和基本理念的一致理解和拥有丰富经验并以保护工作为主的员工。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要把长城整体保护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更多年轻人重视并参与到对长城的保护中来。

(新华社石家庄11月8日电)

新闻推荐

大闸蟹上市

近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农户在展示收获的大闸蟹。近年来,当地依托辖区内河道纵横、水田众多的资源优势,支持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