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新趋势及启示 张 军
社会治理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研究和把握社会治理的新趋势,对于加快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浪潮并存、民族国家与区域社会整合与冲突同在的全球社会,高度多元性、流动性、风险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全球社会治理呈现了新的态势,主要如下:
治理主体由一元治理转向协同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起初的治理主体亦由国家承担,负责其运行实施。随着社会现象日趋复杂,社会环境日渐多变,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政府一元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呼声逐渐强烈,以政府、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日渐流行。
治理机制由单维治理转向复杂治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分化,全球社会进入不确定性、变幻性日渐增加的“风险社会”,总体呈现出内生复杂性、难以预测性、脆弱性、流变性等特征,传统单维的聚焦特定类型事件的治理难以应对复合性社会治理需求,强调多维的系统性复杂治理模式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主流。
治理过程由静态治理转向动态开放包容。总体而言,起初的社会治理主要是体现为一种面向问题的静态“园艺式”治理,视社会为管理对象,视治理内容为问题解决,社会由此成为一个需要理性设计和强力保持其形状的“花园”。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增加,信息叠加和流动加速不断重组社会生活,流动性成为当今世界之常态,“新”“轻”“快”持续冲击“旧”“重”“慢”,开放包容共享的动态式治理过程日渐演变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治理领域由纯粹实体空间转向实体社会与虚拟空间并重。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社会治理主要基于实体社会运转而实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逐步生成新的社会形态,即网络社会。该社会形态为人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欺诈、暴力、色情等网络空间乱象,为社会治理带来挑战。网络化时代社会治理领域得以拓展,并形成了线下和线上相互协同的社会治理新趋势。
治理效果由低质量治标式治理转向高质量发展型治理。初期的社会治理由于聚焦问题而实施,缺乏对治理策略的系统性设计,其治理效果常常呈现出低质量的结果。随着参与式治理理念的植入、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卷入、复杂治理范式的引入、动态性治理过程的实施、线上与线下治理的结合,总体性社会治理效果得以提升,形成了高质量发展型的治理效果。
社会治理新趋势给我们的启示:
加强协同参与式的社会治理。面对复杂多变的中外社会情境,尤其是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不断显现的社会现实,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应以引导、参与、互动、反馈等“关系”型思维基调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场景,应对社会治理问题。
实施契合国情的社会治理。成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契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治理既需要政府的力量,亦需要社会组织的介入和市场力量的参与,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理念引导下,建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走“德治”“法治”“自治”相互融合的善治之路,针对现实复杂情况实施动态型社会治理,强化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不断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水平。
建构线下与线上联动的社会治理。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5G时代的来临,网络空间的社会治理不容忽视。社会治理领域拓展至虚拟空间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针对新生的网络空间治理议题,亟待建立“规则”之治,网络社会的“法治模式”是其中重要的策略之一。鉴于线下与线上世界相互交织,关联紧密,需要建构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系统性治理策略,以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追求高质高效的社会治理。传统治理模式因其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新的社会情境需求而遭遇挑战,当今社会的流动性、复杂性、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复杂元素整合、动态过程实施等新型社会治理范式。新型治理范式的引入与运行,其最终目的是不断提升治理效率,打造高质量发展型社会治理形态,最终为持续提升中国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贡献应有之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法治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朱基钗)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21日审议了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