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风口 国门和满洲里的铁路人

澎湃新闻 2019-10-22 06:19 大字

陈佳参加今年国庆庆祝大会的照片。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摄 

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北面,陈佳身穿笔挺的制服,以全国最美职工代表的身份坐在了今年国庆庆祝大会的观礼台上,阅兵及联欢活动的盛况让她至今仍记忆犹新。

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是陈佳工作生活的地方。作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女子检车班工长,她担负着为俄罗斯入境车辆“体检”的工作。

正是因为在国境站工作,陈佳更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国家荣誉感,“我们的岗位很普通,但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在国家的边境口岸工作,所以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的职责。”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满洲里口岸的货物往来愈加频繁,经由此地的中欧班列也逐年增多,齐齐哈尔机务段满洲里出国班组司机张晓军就负责牵引中欧班列在中俄两国国门之间的铁路线上往返穿梭,他亲历并见证了口岸站国际运输发展与繁荣。

而为了保证这条铁路线的安全,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探伤班组的34名钢轨探伤工每天行走在这条铁道线上,担负起这段特殊通道的铁路设施探伤任务,共同保障每一寸出境通道的安全。

近日,澎湃新闻随“发现最美铁路 助力龙江振兴”采访团来到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市,探访了多个在国境站一线的铁路车间和工种,感受中国铁路人国门下的坚守和情怀。

满洲里国门下频繁入境的俄罗斯列车   

“五朵金花”

凛冬将至,西伯利亚的冷风蠢蠢欲动,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正在这刺骨的风口上。

风大且干冷的气候已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习以为常,屋内的暖气让他们不必太过担心漫长冬夜带来的考验。但对于常年需要室外作业的人来说,满洲里的冬季足以成为挑战。

被子还没睡暖,就要起床出门检车,这是陈佳冬季作业的常态。作为全国铁路唯一的涉外女子检车班,陈佳和她的同事一起在满洲里口岸国境站负责为俄罗斯入境车辆进行检查、检验工作。

事实上,最早成立的涉外检车班组中并没有女性,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俄贸易的升温,车辆段决定成立一个涉外女子检车班。在许多人不信任的目光下,该检车班的第一任工长赵金花和13位姐妹整装上阵了。

骄人的数据最终打破过往的种种质疑:2005年至2011年,每年有上万辆的俄罗斯车辆在口岸进行交接,女子检车班发现各种俄罗斯车辆故障近3万件,每年为国家避免近200万瑞士法郎的损失。

陈佳工作时常常要蹲下来查看车底 

2011年4月,陈佳成为这个特殊班组的工长。目前,包括陈佳在内,这个女子检车班仅剩5名成员。今年4月,为了改善她们的工作环境,车辆段为她们建起了更加敞亮的办公场所,内部配有跑步机、瑜伽垫等物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满洲里口岸站日益繁忙,陈佳和同事们能够呆在屋内的时间极其有限。往返中俄两国的货运列车不分昼夜,陈佳和同事们平均每天检查俄方车辆10余列,每人检车行走近20公里,一趟作业下来要近一个小时。冬季期间,满洲里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0℃,她们为了看清车底部件状态,需要蹲在雪地上,顶风观察列车行进。

她们在寒冬酷暑中认真检查每一列进出境车辆状态,将车辆损坏位置、零件详细记录在册,大到车门,小到螺栓,都要仔细核对,与俄方检车员共同确认,以免引起赔偿纠纷。

陈佳告诉澎湃新闻,2018年4月,俄方反映说有一列车返回俄罗斯时丢失一个螺栓,要求中方赔偿。陈佳仔细查找了记录本,上面明确记载着这辆车在进入中国境内时螺栓就已丢失,并且有俄方检车员的签字确认记录,避免了赔偿损失。

“一个螺栓虽小,但每天进出境的列车车辆数以百计,如果不细心检查,每年的赔偿数额将十分巨大。”陈佳说,由于经常和俄方打交道,又没有专职翻译,她和姐妹们就自学俄语,报名参加了俄语学习班,把日常用语用汉字谐音记在本子上,这种“土法子”解决了一部分沟通上的难题。

多年来,“金花”女子检车班组累计发现各类故障150余万件,节约外汇近1亿瑞郎,折合人民币近7亿元。今年10月1日,陈佳以全国最美职工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庆祝大会,她感受到这份荣誉和国家带给她的自豪。

“在边境口岸工作,更能体会到国家的概念。”陈佳坦言,女子检车员的岗位其实很普通,但由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特殊,她们所肩负的职责更加重大,“如果我们不认真履责,不仅涉及到安全问题,更涉及到两个国家之间车辆交接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利益。”

不过,从最早的14人到现在5人,女子检车班也面临不少行业都存在的新鲜血液不足的状况。“我们的劳动强度确实比较大,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年轻人比较少,但我们还是希望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陈佳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她愿意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做到退休。

张晓军在工作中。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供图 

“中国司机长”

俄罗斯的列车驶进来,中国的列车驶出去,齐齐哈尔机务段的繁忙由此而来。

而把中国的列车开出国的一群人,被铁路业界称为“出国司机”。当前,能从满洲里把列车开出国的司机共有22人,张晓军是其中一员,也是最新一代的“出国司机长”。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出国班组就担负起专运任务,而它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管理是从1953年开始的。

平均每月出境10次以上,平均每三天出国一次,张晓军的这份特殊职业看似让人羡慕,但其背后的责任和艰辛也非比寻常。“我出国的旅程只有9.8公里,还是在火车上,不能下车。”他说。

2015年,中欧班列开行密度增加,急需选拔一批年轻司机。驾驶经验丰富、曾担当过国家领导人专列以及军列运输任务的张晓军脱颖而出,考取了铁路出境人员通行证,成为第一批中欧班列出境司机。

澎湃新闻从齐齐哈尔机务段了解到,出境火车司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首先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员,要担任过三年司机长职务,获得过劳模称号,技术业务也必须精湛。

中欧班列自南向北,一路上换乘的火车司机很多,张晓军负责驾驶中欧班列到达俄罗斯后贝加尔站,将班列交接俄方司机后,再驾驶机车返回满洲里。

从满洲里站到俄罗斯后贝加尔站,9.8公里的路程只需要19分钟。然而,境外的铁路线全线都是千分之七点五的坡道,冬季大雪天气,钢轨容易打滑。

张晓军告诉澎湃新闻,此前,出境机车发生过车轮“空转”情况,机器轰鸣,列车却不往前开。当时,他一边有节奏地撒沙增加摩擦力,一边调整机车牵引力保持匀速行驶,终于安全、准时地把机车驶进俄方境内。

中欧班列到达俄罗斯后贝加尔站后,要等候俄方接车、配合调车作业等,出国司机要在俄方停留近20多个小时。为了节油,这段“空闲期”,张晓军往往会把机车熄火,可到了冬季,俄罗斯零下40℃的极寒天气让人冻得直打哆嗦,他会带着同事爬出车外,清理车上的积雪。

“我们的车到了国外,更得保持干净,这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曾是边防军人的张晓军国家荣誉感十分强烈。他说,“我们出国司机的平均年龄52岁,都是通过层层筛选上来的,熬到今天不容易,我们都非常珍惜。”

从1953年至今,齐齐哈尔机务段出国班组已经安全行车220万公里。采访结束,张晓军立刻投入工作,除了轮班的间休,他永远处于待命状态,他赶不上大部分家庭和朋友的聚会,他的工作就是一趟趟说走就走的旅途,永远在路上。

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热映,在铁路人心中,张晓军“中国司机长”的形象与担当,亦可与之媲美。

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探伤班组的探伤工们在国门下作业。

“钢轨医生”

张晓军所驾驶的出国机车能安全行车数百万公里,除了司机们过硬的驾驶技术外,还离不开为铁路钢轨“体检”的“医生”。

从满洲里站到国门,有10余公里的铁路线,这是中俄铁路货物运输的唯一通道,来往于中俄两国之间的原油、煤炭、木材、集装箱班列等都要从这条铁路上运输。这条经由国门、连通欧亚大陆的铁道线的安全,关系着口岸大通道的畅通与繁荣。

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探伤班组的34名钢轨探伤工每天就行走在这条铁道线上,为钢轨“巡诊把脉”,守护每一寸钢轨的安全。

海拉尔工务段探伤车间副主任冯刚告诉澎湃新闻,从最早的手杖式探伤仪,只能依靠听取钢轨反射的报警声来判断钢轨内部伤损的“笨法子”,到现在使用新型探伤车,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超声波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的数字化设备,海拉尔工务段满洲里探伤班组在管辖的1600根宽轨和15200根准轨、长达190多公里的线路上,多次及时发现设备安全隐患上千余件。目前,满洲里国门大通道已实现安全生产24896天。

探伤工长张浩从事探伤工作已经14年,在铁路线上行走达数万公里。据他介绍,铁路钢轨承受着列车传递的巨大应力,使用过程中会形成多种伤损,比如螺孔裂纹、轨头横向裂纹、轨腰伤损等,这些伤损给列车安全运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极寒天气下,钢轨内部会产生较大的拉力,如果钢轨损伤不能在发展初期发现并处理,极易造成钢轨折断,有可能引发事故,对口岸跨境列车的运行安全带来影响。

“而我们的工作就负责对俄口岸站钢轨的探伤工作,在肉眼无法观测到的金属内部,通过超声波寻找细小的伤损,及时准确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张浩告诉澎湃新闻,由于探伤车的速度很慢,工人还要时刻盯着屏幕,造成了长时间的室外工作,在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严寒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考验。

“每到冬天嘴里吐出的热气都会在眼睫毛、头发上立刻结出一层霜,戴着手套的双手都会被冻得麻木。”张浩说。

在探伤工作业场所的不远处,中俄两国的国门遥相呼应,隐约还能看到俄方的工作人员在铁轨上作业的身影。“每天看着国际列车一列列驶过,心里就特别踏实,也很有使命感。”张浩说。

西临蒙古,北接俄罗斯,满洲里口岸的运输能力逐年提升。自2013年开行首列中欧班列以来,经由满洲里口岸站进出境的中欧班列已超过5000列。

在这风口中、国门下,是满洲里铁路人日常作业的身影和对家乡、国家的回望及守护。

新闻推荐

西区:破解宗教管理难题促和谐稳定

本报讯(记者周越)在宗教事务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存在思想认识、责任落实、部门联动、场所管理不到位和不愿管、不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