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大运河文化的美好画卷
中国大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城。本刊推出的“大运河文化带”系列已经刊发了四期,自北向南,呈现了大运河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经验故事,携手共绘大运河文化的美好画卷。
本期,我们追溯到了运河之都淮安及中国最早的运河——邗沟。
千百年来,大运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滋养广袤大地,哺育亿万民众,传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线状空间区域规划,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规划纲要的出台和落实,必将进一步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为中华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商事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但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等突出问题和困难。许多文化遗存埋藏于地下,保存于民间和古籍中。应进一步加强运河文化资源及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资源体系与丰富精神内涵,充分认知大运河的文化特色、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运河因水而生,因水而起,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运河沿线各地应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立足实际,对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规划落实,防止各自为战的无序建设,避免造成开发建设性破坏。
大运河文化是跨区域的线型廊道遗产体系,具有重要的协调联动、统筹分享的特点和优势。应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发力,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沿线各省市县应加强合作联动,可以分步建立多个合作联盟,加强交流合作,分享和学习各自经验与成果,相互取长补短,携手共绘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美好画卷。
新闻推荐
记者|赵晓娟编辑|昝慧昉盒马火锅来了。10月17日,盒马宣布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盒马门店及APP上推出了火锅产品,食材优质且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