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人地关系演变70年 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回顾

澎湃新闻 2019-10-17 14:54 大字

文/卞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博士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全民共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随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变而不断探索和完善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01、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人地关系渐趋紧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亟需带领全国人民脱离贫穷落后的状况,把发展经济列为第一要务。然而,在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指引下,人们为了发展炼钢工业、增加粮食产量,毁坏森林草原和围湖造田,对自然生态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在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开始施加大规模影响的同时,党和国家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林业发展和森林保护,在建国初期便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在1971年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次年,我国政府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张,紧跟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步伐。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确立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02、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制度化。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起步,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快速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索取的速度和强度,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由大规模工业和农业生产引起的大气和水污染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挑战,人地矛盾日益凸显。

在此期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环境问题,着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化。

一方面,积极推进环保立法。国家颁布了《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专门法律,在《刑法》中增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在《环境保护法》中正式确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让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长期战略目标。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中国要转变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了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行动方案;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03、进入21世纪以来,人地关系进入矛盾爆发期,生态环境保护向全局化转变。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中国进入了全球化快车道,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力规模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实现经济腾飞。但与此同时,对能源、矿产、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获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环境污染问题也到了集中爆发的阶段,出现了松花江化工污染、太湖蓝藻、城市群严重灰霾等环境事件,人地矛盾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环境问题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此外,由于化石能源消费的急剧攀升,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国。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党和国家逐渐完善了更为全局性、系统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必胜决心。

一是将生态文明提升至空前的高度。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定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十九大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代会报告。

二是不断强化环境治理目标引领。“十五”计划提出森林覆盖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能耗强度、用水强度和耕地保有量目标,“十二五”规划提出二氧化碳强度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用地面积、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量目标,五年规划涵盖越来越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量化目标。

三是加快生产转型,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等。

四是创新环境治理制度,包括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化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制度等。

五是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大国责任,先后启动各类低碳发展试点建设,向世界承诺2030年碳排放强度和峰值目标,积极推动历次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援助。04、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成就和未来展望

经过70年的探索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具备了丰富的内涵,旨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全方位的坚实基础,为全球生态环境事业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2018年,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比2005年累计下降超过4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8.3%提升至14.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下降超过45%,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十五”以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每五年超过10%的幅度下降;2018年和2014年相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分别实现约24%、15%、7%的降幅。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2.7%上升至22.96%;2004年以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报告显示,2000至2017年中国以仅占全球6.6%的植被面积贡献了25%的绿化面积净增长。

中国在未来生态环境事业中仍需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更加绿色化,能源、水、矿产等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要解决水、土壤和固废等环境污染问题,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清洁、更健康的环境载体。

三是要加速实现脱碳化,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为达成《巴黎协定》全球气温控制目标做好表率。

四是要加快完善生态文明规制,形成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展望未来3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将继续带领全国人民为生态文明事业奋斗,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新闻推荐

销售实名登记不到位 浙江青田一燃气企业因违反反恐法规被罚

浙江青田一燃气企业因瓶装燃气销售实名制登记落实不到位,被罚16.4万元。因在瓶装燃气销售中实名制登记落实不到位,浙江青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