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博物馆”让大学“斯文扫地”
日前,一篇网络文章将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风口浪尖。有网友参观该博物馆后发文质疑称,该馆所藏部分文物系赝品。最新消息是,该博物馆展品捐赠者的女儿回应称,展品移交给学校前已经过了校方鉴定。重庆大学表示将成立工作组核查情况。重庆市文物局也已介入调查。(10月15日澎湃新闻)
被质疑的文物究竟是不是赝品,需要文物部门进行权威调查。这些文物在移交重庆大学博物馆之前,是否经过严格的鉴定程序,也需要重庆大学拿出核查结果。不管鉴定结果及核查结果如何,这一事件对相关高校、民间博物馆、捐赠者、公众和文物管理部门,具有警示或启示意义。
根据质疑者的说法,该高校博物馆不仅赝品数量众多——多达几百件,而且部分文物假得“荒唐”。据其介绍,馆内有仿制秦始皇陵铜车马的“改装版铜车马”;仿制后母戊鼎的“商代兽面纹牛鼎”等,尽管还需要等待重庆市文物局的调查结果,但质疑者指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这一事件再次暴露出民间文物鉴定监管缺失。重庆市文物局指出,重庆大学博物馆是一个民间博物馆,未在该局报备审批。此前就有业内人士指出,民间收藏的鉴定市场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法律管、无机构管、无人管。如果上述博物馆存在大量赝品,也许并不奇怪。
虽然捐赠方称文物经过了校方鉴定,但由于这种鉴定是一种民间行为,缺乏监管,所谓的鉴定未必能辨别文物真伪。由于文物鉴定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问,如果民间收藏鉴定缺乏文物部门监管,就容易出现赝品。因此,急需从此次事件吸取教训,解决“三无”问题。
其次,高校不仅要建博物院更要管好收藏品。据悉,这几年不少大学都在建设博物馆,这对于弘扬我国历史文化、促进高校在历史文物研究交流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只建博物馆却管不好,就给了某些赝品鱼目混珠的机会,这对参观者是一种误导,对高校形象也会造成损害。
“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学校要有博物馆”,开馆时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如今却有了反讽意义。“赝品风波”显示大学治学本应有的严谨性缺失,也让大学“斯文扫地”。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高校收藏赝品并非孤例。比如2015年,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该校一位退休教师捐赠的收藏品,被文物界人士质疑有大量赝品。2016年,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部分业界人士质疑这些藏品为赝品。
另外,捐赠者不能只是热心公益还要有责任心。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校友,向高校捐赠自己的藏品无疑是高尚的公益行为,值得赞赏。但是,必须要确保捐出的文物不是赝品。不可取的是,捐赠目的不纯。上海文博界一位专家表示,“民间收藏者将赝品文物捐赠给博物馆,有的是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他的赝品收藏背书。”希望重庆大学博物馆被质疑的赝品,捐赠者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有其他原因。(冯海宁)
新闻推荐
因为急着赶回家见女友,杭州珠宝配送员小王在送货途中将装有价值30多万元黄金珠宝的双肩包遗落,直到8天后接到收货方的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