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正在老去,他们忘记老去
一次聚会时,网友们到医院看望湖南的“傲雪寒梅”。探望后不久,她就去世了。
吴秀萍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最近七八年,她的身份是一名网友。
吴秀萍口中的“上网”,特指用电脑登录一个名叫“可爱老人网”的论坛。类似的老人论坛,还有银龄网(原名“老年人之家”)、老小孩、乐龄网等。在老人们退出社会舞台中央之后,这些论坛成了他们的精神角落。
记忆就像一个个安静的线团
吴秀萍早就盼着上网了。她退休后,本打算照顾女儿出了月子就去过属于自己的日子。可眼看外孙女满周岁、上幼儿园、上小学,她才彻底“退休”。
一双儿女不赞成老妈上网。在这两个年轻人看来,吴秀萍文化水平不高,总是轻信别人,一触网,很可能被骗。
“我一个老太太,还能被人骗色吗?”吴秀萍还向儿女保证,网上聊天时,只要对方一提钱,她就立马打住。她坚信:“我上网不是为了骗人,这就说明网上还有跟我一样的人。”
2012年,吴秀萍终于坐在电脑屏幕前,试图找个专属于老年人的论坛。当时网络论坛正如日中天,老人论坛也为数不少,“可爱老人网”因“可爱”二字进入她的视野。
也有人是从博客上搬迁过来的。2000年,黄煌长从中国科学院退休,和老伴轮流到美国帮儿女带孩子。跟儿子学会拼音和上网后,黄煌长这10多年来一直泡在博客上。后来博客萧条,4年前,他在可爱老人网注册了账号。现在,79岁的黄煌长每天要在论坛泡六七个小时。
老年论坛里,多的是30后、40后、50后、60后。他们的记忆就像一个个安静的线团,一旦扯出线头,就能牵出长长的一段往事。
在这里,人们很少张望未来,也很少谈计划、规划。偶尔有人聊聊智能机器人未来能否服务于居家养老,或是期待保健品推销员赶快放过老年人。
宜鼓励,莫挖苦
吴秀萍常常回忆刚到可爱老人网的那段日子。“如果不来论坛,我可能都活不到今天。”她断定。那时,她对着电脑,她日复一日地在论坛里记录自己的不幸——悲惨的童年、失败的婚姻、工作时的不顺利……一边打字一边哭。
她用智能输入法缓慢敲下痛苦的往事,其中还夹杂着错别字。那些日志发布后,许多网友留言安慰她,有人从她父母成长经历的角度分析,劝慰她不必苛责父母。她感觉,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地方来到了渴望已久的“文化圈子”。
有网友在评论区逐句教她写文章,告诉她某句话如何表述更佳。文中有错别字,网友会通过更为私密的站内短消息提醒她修改。
聚集众多“文化人”的老人论坛,产生过不少纷争。有位版主称,许多争执,都因给帖子加“精华”或选为“编辑推荐”而起。
还有位版主爱写诗词,对写作要求也高,有人写了水平欠佳的诗词,他会把帖子转到另一个少人问津的板块,或者干脆删除。
有个老先生自创了一个词牌,写了首不算押韵的词,“一楼”回复:“欣赏先生精呻。”“二楼”毫不客气地揭穿:“呻,无病瞎哼哼是也!”
黄煌长认为要“扶正压邪,敢于批评不当言辞”。之前,有的帖子讽刺老年人写的诗像裹脚布一样,他发帖《对老年朋友写诗,宜鼓励,莫挖苦》。“对于老年朋友写的诗词,不论水平如何,我通常都是给予正面评价。老年人兴致勃勃地加入网站,是来寻乐的。挖苦,就打击了人家的积极性,不可取。”
有足够的力量排挤冬的寒冷
银龄网上设有“耄耋英雄榜”,来此报到的老人,下至80岁,年长的已超过90岁。有位78岁的老人也想榜上留名,得到的答复是:“对不起,您太年轻了。”
跟会员相比,这些老人论坛都很年轻。2010年,大学毕业生小左和朋友成立了“老年人之家”论坛(后更名为“银龄网”)。其后几年,越来越多的老人从QQ、博客转移到老人论坛。小左记得,论坛最兴盛的时候是2013年前后,当时“老年人之家”每天访问量有两三万。同类网站有十几个,小左需要考虑,如何从同类网站中脱颖而出。
2014年,移动互联网崛起之后,相当一部分老人开始用手机上网。论坛系统不适用于手机端,流量大幅下降,同类网站大都凋零了。
如今,小左在考虑论坛的出路。他心里清楚,论坛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但他感到左右为难:如果换用新系统,老人发过的帖子、写过的文章就都丢失了,迁移数据的费用又太高;如果用手机上论坛,字太小,老人看不清。
对老人们来说,这些论坛像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有人身体不好,或是行动不便、说话不利索,网上的文字交流可以跨越这些障碍。有人经济条件或是受教育程度一般,在论坛上的兴趣板块,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同好。
有不少老人向小左表示,希望论坛一直开下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正在到来的人生冬天恐惧得我惶惶不可终日,多想有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在那儿有同病相怜、有大手可握、有微笑可看、有软语可听,有足够的力量排挤冬的寒冷。”(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新闻推荐
通辽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高忱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个人简历:高忱,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