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散文写作 □孙代文
散文创作要在坚守中寻求突破
王兆胜认为中国散文发展一直走的是一条传统的老路,即坚守永恒的真善美主题,以自由、自然、自在的状态进行书写,这是散文的本性。某种程度上说,人品达到了怎样的高度,散文才有可能达到怎样的程度。散文里往往是赤裸裸地站着作家“这个人”,它不像小说等文体那样有所遮蔽。在此意义上说,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散文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你写得好、写得真、写得善、写得美就行。由于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由于文体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日益频繁,散文确实也步履蹒跚,积重难返的不足,也确实需要改革创新。但探索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尤其不能去掉散文的本性。散文之“变”,应在一定的“规矩方圆”中进行,应在重视文体形式变化的同时,不忘记内质。境界与品位上下功夫,要站在人类健康发展的高度,能够融通古今中外,进行大胆创新。
散文写作离开了活跃的感受和丰富的感受,离开了敬畏与诚实,哪怕写得再宏大、庄严,也不过是一种心灵的造假而已。
散文写作要勇于创新
①“文无定法,文必有法”,散文即是自由之文体。因此,在选材、立意、结构上,尽可能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自己主旨的方法,不可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
肖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长达两万多字,无论在选材描写还是开头结尾上都具有特色。
第一,开头结尾十分突兀。如: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卷烟都拿不住,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这样的开头,就是突如其来完全不一般的写回忆的人的文章。先有一个帽子,然后再条分缕析地细写。作者从鲁迅先生的笑声作开头,一是打破常规,二是说明鲁迅是有人情味,并不都是冷酷、严厉的。
再看结尾:“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写鲁迅先生死得很安详。这样写,是回忆文章的结束,也是很突兀的,没有一句评价。
第二,她回忆鲁迅先生,通过他平日里抽烟、说话、看书、写作、待人、接物等极小的事情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性格。乍看很琐碎,但以小见大,这又是她选材的独特之处。例如:“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 ,是他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喝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北丰公园没有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
鲁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围围巾,冬天穿着黑士蓝的棉衣袍子,头上戴着灰色毡帽,脚上穿着胶皮底鞋。
那包袱每天出去必带出去,回来必带回来,出去时带着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申铖近期,减税降费推进迎来多项政策部署。日前,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