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让古迹“活”起来

乐山日报 2019-10-13 07:49 大字
■方童

雕梁画栋,尤带暗香;西皮二黄,余音绕梁……一座拥有300年历史的古戏楼日前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重新启用,化身一处兼具传统底蕴和时尚创意的演艺新空间。据悉,这一被命名为“瑜音阁”的剧场新空间,由上海市宝山区政府特别委托京剧名角王珮瑜创办的瑜音社独立运营,双方携手探索“让传统文化火起来”的新模式。

今年国庆期间,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人头攒动,人们纷纷为传统文化“打卡”。在饱览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民居、古建等文化遗产的同时,人们发现,一些非遗项目依托古迹平台,强强联手,上演了一出经典的传统文化大戏。一个是拥有300年历史的古戏楼,一个是时下最火的京剧名角带来的文化创意,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重新启用的古戏楼经过现代包装,华丽转身,既让古戏楼的功能得到继续发挥,保护了“文物”,也通过名人效应,让传统文化有了“火”下去的可能。

古迹名胜,对中华大地而言,可以说遍地都是珍珠,但拥有者众多,发挥利用好少。在一些地方,名人故居、古建、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仅限于参观,游客常常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景点既没有为游客提供细节上鲜活的服务,更谈不上互动沟通,古迹的传播力缺乏。当下,文化传播不仅需要紧贴地气、富有生气的文化创意,还需要强大的多媒体平台,古迹名胜要想摆脱与游客的“一面之缘”,转而投向更为深情的互动,拥有更多“回头客”,就必须寻找成功的参照物作为模板。如近年来火爆全国的北京故宫在文化创意上频频出手,利用古建和文物的“古”,在文化创意上下功夫,推出极具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文化商品,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全面出击,用文化创意推动传统文化的多点开花。

当下,让古迹“活”起来,已经成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保护文物古迹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古迹是块宝,但入得宝山空手而归者却大有人在,要想激活传统文化内核,需要盘活资源,找准特色,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古迹从时光的帷幕后走出来,重新焕发光彩。

新闻推荐

国徽与金龙和玺彩画 □庞进

2019年10月3日,《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一枚重新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已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据悉,这枚采用木质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