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缩短”的路

北海晚报 2019-09-25 17:39 大字

我出生在一个山区小镇,这几年从城里回农村老家过年,明显的感觉就是路越来越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进城的路越走越宽,归乡的路越走越顺。

作为一名80后,其实很难想象到当初没有路的艰难,但祖辈父辈却真实地经历过。

爷爷出生在上个世纪30年初,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公社的干部。70年代初,从任职的公社到县城,有80公里的山路。爷爷说那个时候最害怕去县城开会,因为交通阻隔,赶去县城开会的人,都只能用脚步丈量距离,翻山越岭要走上一天。不过那个时候去趟县城已经很了不起了,能回来“吹”很久,要是去趟省城,带回来的新鲜感,会像说书人的说书现场一样。爷爷说要去省城,要先走上一天到县城,第二天才有老式客车发往省城。从公社去一趟省城,跋山涉水,前前后后要折腾很多天。

父亲小时候也经历过“无路之苦”,对于交通的感受也更为真切。到了80年代早期,那80公里的山路终于串起了一条省道,父亲是其中的筑路工人,在崇山峻岭间靠肩挑人扛凿了公路,进城的路终于开始通了。虽然班车极少,但是通往县城,毕竟不用再靠脚步丈量。父亲那时候开始在县城销冰袋,平时很少回家,一来是车少,二来是节约车费。那个时候公社已经改成了乡,省道经过乡里设了个“泥巴车站”,不过停靠车站的班车仅有一趟,且时间不固定,像父亲那样赶着进城的人,经常会因为错过班车而折返回家。

“改革开放”在90年代初也飘到了父亲那一辈人的耳朵里,那进城找“黄金”的冲动开始在父辈中间口口相传,冰袋已经开始慢慢退出市场,对于父亲来说,要重新谋业了。父亲和很多人一样,开始走出县城,第一次坐上班车到省城,然后换上绿皮火车,奔向珠三角的城市。从乡里到深圳,一路奔波,耗了三天之久,父亲终于也从县城进了“大城市”。

不过就是这漫长的进城路,积累的财富改变了乡镇落后的面貌。1997年,乡里新修了车站,每天早上开始有班车直发县城了,晚上再从县城返回,那个时候开始,终于实现了往返县城的“朝发夕归”。1998年,县城通了火车,父亲发现,打工回家,可以不用在省城转汽车了,而通过火车,去省城也可以朝发夕至了。

进入21世纪,省道拓宽整修,标准更高了,停经乡里新车站的班车越来越密集了,从乡里发出的班车不光能直达县城,也能通到市里和省城了,免除了换车之劳。春节期间,更是有包车从集镇直通珠三角的城市,城市与家的距离就只剩下一趟班车了。

2017年,县城和省城之间的城际动车组开通,高铁有了第一步,大家去省城办事,已经可以从“朝发夕至”变成“朝发夕归”了。如今高铁、高速公路都已经提上了建设日程,在加快推进,居民的期待感与日俱增,更加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指日可待。

而现在每年年底,开回家的外地牌小轿车越来越多了,小镇居民进城,已经不完全再依赖公共交通了。每次晚上开车从省道下来,都能看到集镇上的路灯,那么耀眼,照亮着小镇居民的进城路,也照亮着游子的归乡路!

新闻推荐

张志军被提名为吉林省副省长

9月25日,吉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长春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金振吉,副主任车秀兰、王绍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