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追』宝70年 秘密小组『追』宝、仁人志士献宝 兄弟国家还宝、叫停海外拍卖……

安徽商报 2019-09-19 01:36 大字

17日,一批“国宝”文物亮相国家博物馆。它们曾在神州蒙难、家国离乱的岁月中流落他乡、散失蒙尘;但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它们有赖多方努力得以复归故土。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是怎样“追”宝回国的?谁成了当时的“追宝奇兵”?国际社会又对我国“追”宝态度如何?新华社记者带您穿越时光,见证“追”宝70年。

为国为民“追”宝 神秘小组建功

从皇家紫禁城到人民博物院,故宫目前拥有超过186万件(套)文物藏品,奇珍异宝灿若群星。众所周知,一些珍宝有着失而复得的曲折经历;鲜为人知的是,“追”宝回国的传奇中,总有一个神秘组织的身影……

“凡是‘国宝’,我们都是要争取的。”郑振铎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当时,这个神秘组织刚刚千方百计成功为新中国追回了《中秋帖》和《伯远帖》。

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被清乾隆帝视为稀世珍品,是国宝中的国宝。清末世局纷乱,《中秋帖》《伯远帖》被清逊帝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

1951年10月,文物圈中传出两帖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为防中华瑰宝失散,神秘组织火速启动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人星夜兼程,南下谈判。其间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购回国宝。

这一神秘组织正是“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由清末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战祸不断,国难经年。大量国宝珍玩南流至香港,令各路文物商贩、藏界老饕垂涎。新中国成立之后,为避免国家永失珍宝,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由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为中国人民“追”宝。

举步维艰、筚路蓝缕,秘密小组在“二希”之外仍成功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许多珍宝。

杨铨护宝周全 宝璋义赠宝藏

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有一批别具特色的馆藏文物——数百件极富广东地方特色的石湾艺术陶瓷。它们都来自文物收藏家杨铨先生于1959年至1964年间的捐赠。

杨铨少时移居香港,亲眼目睹中华文物惨遭盗卖外流,因此立志“尽毕生之力保护中华文物”。日军侵占香港时,即便受尽磨难,他仍排除万难保护藏品周全。然而,这批藏品的未来却也一直困扰着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经过观察,杨铨由衷感到,这是一个真正“注重对文物的保管、整理和研究”的政府,深思之后,他决心将自己珍藏的5000余件文物捐献国家。

与他作出相同选择的,还有蜚声国际的病理学专家、中国病理学先驱之一侯宝璋先生。

在1963年至1972年间,他及家属数次择选家藏,将陶瓷、书画、铜器等2000余件文物捐赠给国家。这些珍贵文物此后都被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从先秦兵戈到隋唐镜鉴,国宝连结国运,呈现民心。山河破碎、人心浇漓,国宝难免灭失流散;但若举国向上、民心振奋,曾经蒙尘的国宝终有机缘经由一位位赤诚无私的“杨铨”“侯宝璋”之手,踏上回家归途。

立法令护宝得尊重 还大典国宝归中华

《永乐大典》,命运多舛。

这部汇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历经朝代更迭、民族劫难,正本早已渺无踪迹、副本亦经久散佚。据统计,《永乐大典》已知存世仅存800余卷、400余册,每一册均极珍贵。

正是流失《永乐大典》归国,开创了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流失文物先河。

新中国成立伊始,虽百废待兴,却不忘早早着手建章立制、遏制文物流失。1950年5月,新中国公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法令严格限制文物出口,切实实施文物进出境审查,迅速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国宝奇珍大量流失的局面。

1951年至1958年间,苏联先后3次向我国返还共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又返还3册八国联军侵华时劫走的《永乐大典》。

如今,《永乐大典》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已有无数观众曾在展览中被它蕴涵的辉煌所吸引,更为它得以归国的传奇而赞叹。

把准国际风向

团结就是力量

青铜“虎鎣”,圆明园旧藏,是现存唯一一件以虎为装饰主题的商周青铜鎣。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青铜“虎鎣”从此流落英国。

2018年3月,英国一拍卖机构网站显示,国宝“虎鎣”将被拍卖。一旦拍卖完成,“虎鎣”就很可能再次“虎落平阳”,落入垂涎中华国宝者手中,甚至下落不明。

坐视国宝散失,还是谋划奋起救“虎”?这是一个选择。

中国政府做出了选择:“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

中国市场做出了选择:“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中国人民做出了选择:“要求一切机构与个人尊重属于中国的文物!”

众志成城。一个“惊天逆转”戏剧性地出现了——该拍卖机构负责人向国家文物局表示,购得“虎鎣”的境外买家希望将其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青铜“虎鎣”正式“入住”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此“猛虎归山”。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邓超告诉记者,此次成功救“虎”与准确把握住了国际上文物追索大趋势相关。他表示,近年来国际环境对青铜“虎鎣”这类不在“1970年公约”约束范围内的流失文物态度明显改观,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纷纷开始在道义和舆论上转而倾向将流失文物归还给原属国。

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还多次叫停流失文物海外商业拍卖,救宝回国。据新华社电

以上图片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新闻推荐

中民筑友易主:胡葆森任董事会主席 拟变更公司名称

中民筑友易主两个月后,宣布胡葆森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9月17日,中民筑友智造科技集团有限公司(00726.HK)发布一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