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穿”越七十年的求美巨变见微知著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变 穿衣

济南日报 2019-09-18 11:10 大字

□李传营

编者按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我们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选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进行总结式述说和评论。本组评论立求小口切入,重讲事实,体现变化,见微知著,以变化引导思路,以回忆砥砺意志,以期与大家共同见证新中国成长的轨迹。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些诉求里面,“穿”比吃重要,这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根本特征,说到底就是一个尊严,也就是说,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尊严!

“尊严”就是面子,就是人格被尊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一直以一往无前的顽强斗志,上下同欲,不懈求索,一刻也未停止过为民族尊严而战,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巨变,而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穿戴变迁,无疑是最能代表着感同身受的巨大之变。

回忆是最好的纪念,回忆也是力量之源。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时间,百废待兴、物资匮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对于芸芸众生和普罗大众来说,穿着一身打补丁的衣裤不仅很平常,而且还是艰苦朴素的象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要说追求美,工装背带裤就是时尚,灰蓝绿就是流行色。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躁动的季节,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奉为圭臬,许多热血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那段时间,人性沉寂,衣装萧条,孤独的单色,统一的款式,时尚不再体现个性,而仅仅是流行。解放装,青年装,中山装……人们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就连新人的结婚照也以身穿绿军装为“美”为“荣”,所以,性别差异不再明显,服饰也不再体现人性与美丽,人们追求的“美”,既苍白也无力。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爱美历来就是人们的天性。时光推进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压抑太久的人们有了追求美丽的冲动,禁锢服饰的坚冰渐渐消融。喇叭裤悄悄闯进国门,不久,迷你裙也开始流行,虽然在当时引起不小议论,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还是很快被民众接受。中性化的服饰渐渐成了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奇装异服”的大行其道。

而真正让人们对“美”进行大胆的追求,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当时人们对专业的审美还比较陌生,但追求美的天性使得人们在摸索中走向趋同,人们或创造、或模仿,对一切认为美的东西都大胆追求。1980年公映的故事片《庐山恋》女主角新颖的时装,令人耳目一新,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着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目标,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据悉,张瑜当时换了43套时装,在现在看来,其当时的穿衣风格对于引领时尚具有非凡意义。1984年上映《街上流行红裙子》又大受追捧,后来,电视剧《血疑》热播,幸子衫又热销一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服装业飞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业界的交流互鉴,使得中国服装融入“国际范”。如今,讲究品位、突出个性的风尚已经深入寻常百姓,着装风格逐渐走向多元,色彩由单调趋于斑斓,追求独立、不愿撞衫、张扬自我,已成为多数求美者的共识。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服装开始加入中国元素,中国服装也已被世界所瞩目,赢得了尊严和尊重!

新闻推荐

三年内,每个县将至少有一所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罗争光)民政部16日发布消息,日前已联合多部门分别印发相关意见、通知,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