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秘密小组“追”宝、仁人志士献宝、兄弟国家还宝…… 新中国怎样“追”回大批流散国宝?

半岛都市报 2019-09-18 02:10 大字

9月17日,一批“国宝”文物亮相国家博物馆。它们曾在神州蒙难、家国离乱的岁月中流落他乡、散失蒙尘;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它们有赖多方努力得以复归故土。“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是怎样“追”宝回国的?谁成了当时的“追宝奇兵”?国际社会又对我国“追”宝态度如何?

追宝:神秘小组建功

从皇家紫禁城到人民博物院,故宫目前拥有超过186万件(套)文物藏品,奇珍异宝灿若群星。“追”宝回国的传奇中,总有一个神秘组织的身影……

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称“三希”,被清乾隆帝视为稀世珍品,是国宝中的国宝。清末世局纷乱,《中秋帖》《伯远帖》被清逊帝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香港。

1951年10月,文物圈中传出两帖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为防中华瑰宝失散,神秘组织火速启动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人星夜兼程,南下谈判。其间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购回国宝。

这一神秘组织正是“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由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为中国人民“追”宝。举步维艰、筚路蓝缕,秘密小组在“二希”之外仍成功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许多珍宝。

献宝:杨铨侯宝璋义赠宝藏

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有一批别具特色的馆藏文物——数百件极富广东地方特色的石湾艺术陶瓷。它们都来自文物收藏家杨铨先生于1959年至1964年间的捐赠。

杨铨少时移居香港,亲眼目睹中华文物惨遭盗卖外流,日军侵占香港时,即便受尽磨难,他仍排除万难保护藏品周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经过观察,杨铨由衷感到,这是一个真正“注重对文物的保管、整理和研究”的政府,深思之后,他决心将自己珍藏的5000余件文物捐献国家。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接受的最大规模的文物捐赠。文物包括陶瓷、铜器、玉石器、漆木竹器、文具等,时代涵盖新石器至近现代。

与他作出相同选择的,还有蜚声国际的病理学专家、中国病理学先驱之一侯宝璋先生。在1963年至1972年间,他及家属数次择选家藏,将陶瓷、书画、铜器等2000余件文物捐赠给国家。这些珍贵文物此后都被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还宝:还大典国宝归中华

《永乐大典》,命运多舛。这部汇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约8000种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历经朝代更迭、民族劫难,正本早已渺无踪迹、副本亦经久散佚。据统计,《永乐大典》已知存世仅存800余卷、400余册,每一册均极珍贵。

新中国成立伊始,虽百废待兴,却不忘早早着手建章立制、遏制文物流失。1950年5月,新中国公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新中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鲜明态度,赢得了一批国家的尊重。1951年至1958年间,苏联先后3次向我国返还共64册《永乐大典》。1955年12月,民主德国又返还3册八国联军侵华时劫走的《永乐大典》。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从苦难走向辉煌

新华社记者徐扬赵洪南庄严的残历碑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巨大苦难;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天际,宣示着这个民族的铮铮誓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