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三部曲”
国家标准已有36877项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标准化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介绍中国标准化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并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司长于欣丽、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崔钢共同答记者问。
标准化事业发展三阶段
田世宏表示,70年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可以分为“起步探索”“开放发展”和“全面提升”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标准化“起步探索期”。标准主要服务工业生产,由政府主导制定并强制执行。这个阶段诞生了标准化多个第一。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是标准化“开放发展期”。我国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力度,标准化进入法制轨道,形成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并存的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标准化“全面提升期”。国务院出台《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全国人大通过新标准化法,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机制。我国专家当选ISO、IEC和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领导职务,国际标准化贡献不断加大。
“数”说中国标准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标准36877项,备案的行业标准62262项,备案地方标准37818项,团体标准9790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标准有114万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新的担当作为。
在消费品领域,实施《消费品质量和标准提升规划》,相关标准近6000项。
在养老家政、物流快递等领域,发布实施400余项标准。
在兜住安全底线方面,我国制定实施食品消费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近4000项。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从农业看,发布实施3400余项国家标准,建设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500多个,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从工业看,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发布实施1000多项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从服务业看,发布实施国家标准5000余项,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研制300多项国家标准,促进一大批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社会治理方面,发布实施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500多个,制定实施1100余项标准,初步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在国际贸易方面,大力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在机械、化工、轻工、电子等41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采标标准体系,有效地促进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家电、信息技术、中医药等领域提交多项国际标准提案。
标准化工作三大转变
田世宏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转变。一是实现了标准由政府一元供给向政府与市场二元供给的历史性转变更加突出了市场主体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新确立了团体标准法律地位,更好满足了技术创新活跃、市场需求旺盛领域对标准的需要。二是实现了标准化由工业领域向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全面拓展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全覆盖。三是实现国际标准由单一采用向采用与制定并重的历史型转变.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数量超过万项,积极向ISO、IEC提交国际标准的提案,提案的年度增长率已经达到20%左右,成为了国际标准提案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田世宏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制定实施中国的标准化战略,提出新时代标准化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更好支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二是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全面标准化建设,提升标准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三是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准化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与相关国际标准组织和国家标准化机构的合作交流,更好地履行好国际标准组织常任理事国的义务,努力为国际标准化的创新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罗安舒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9月16日电(记者李思远)针对长江流域即将出现的连续性降雨过程,并鉴于当前长江上游和汉江上游洪水防御形势,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