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座城池背影里的文化

渭南日报 2019-09-16 09:08 大字

王旺山

我旅居的城市,与合阳不过百余里。但头一回这么近距离观摩合阳,却是在今年五月的中旬。那几日,渭北高原的日头格外毒辣,气温飙升到三十摄氏度以上。但在我的心里,合阳永远都是太阳热烈,水波温柔——在河之阳,关关洽川。

合阳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合阳县志记载,自三代以降,合阳县城先后搬迁过多次。有趣的是我们从合阳的“合”字的字形变化,也可以佐证城郭的变迁。坊间传说,三千年前的合阳县城宛如一位临河而立的村姑,贤淑中透着一股子江南水乡的韵味。那时的城址,就是今天的洽川风景区。当时的“合”字,自然带着三点水旁。就像现在洽川的“洽”字。一个三点水,就代表着一座城的性格——不说碧波荡漾的万亩芦苇荡,不说十里映红的荷塘,不说那天下独有的夏阳瀵,单就那一池浅浅柔柔的处女泉,就足够我浮想联翩了。尽管那时的合阳县城一半是台塬,一半是湿地,但似乎并没有影响这方水土氤氲的浪漫、开放的风尚——当年,郑桓公为救郑国于危难之中,就把分食于华州的郑国,搬迁到了洽川之滨。犬戎之乱后,其子郑伯公才把郑国迁到了洛河以北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现在我们从《诗经》里看到的“郑风”,尽管只有二十多篇,但仍不难看出黄河之滨的时代流风。

大约过了一千五百多年,进入隋朝,合阳城西迁到了金水沟东岸。大概因为远离黄河,抑或是金水河的河水太过小的缘故,洽阳的“洽”字,变成了“郃”字。究其缘故,快人快语的县文联主席说,城里没有水了,只能远远地听到河水的声音,所以把三点水换成了耳朵旁。到了唐朝,县城又被迁到了黄河西岸老城址以南的老王村一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不知何故,县城再次被迁回到了金水沟西岸。不同的是,把“郃”字的右耳旁去掉了,变成了今天的合阳。一字之变,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字形的变化,更多的是沧海桑田的无常与文字背后的文化思维。

除了县城地址的变迁,合阳还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有人说,金水沟切断了合阳的龙脉,造成了合阳西部地区千百年来的极度干旱,但由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并生、滋养,使合阳这块贫瘠的土地,焕发出一种别样的生活滋味与人生智慧。行走在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沟沟峁峁,总能在不经意间邂逅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大到村落布局、房屋建造,小到生活器皿无不体现出合阳人独特的大众审美。让每一个外乡人,都会在留恋之余惊叹这方水土的雅致。大凡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三皇五帝,但却鲜有人知,创立二十四节气的帝喾就安葬在合阳。远古的伏羲氏就是在合阳的伏六村创立了八卦学说。佛教莲宗第十三代祖师,与弘一法师亦师亦友的高僧印光法师就出生在合阳南部的赤东村,尹庄村还是中国烹饪鼻祖的商代贤相尹伊的故里。相传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就出生在洽川古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曹全碑》就出土于合阳境内。这里的武帝山,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帝王命名的山峰。修建于明代的玄武青石殿,是全国唯一的青石建筑。洽川的瀵泉,也是天下独一,而其中隐匿于河边芦苇荡中的处女泉,更是神奇无比。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四面环沟的福山,是中国唯一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圣地。

然而,多年前,合阳却是因一部《诗经》而进入人们视野的。据专家考证,《诗经》开篇之作《关雎》就诞生于洽川古镇。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活脱脱道出了合阳这方水土的性格。就因这首诗,合阳拥有了中华爱情诗发源地的美誉。

合阳因为黄河而柔美,黄河因为合阳而刚健——应该说,合阳是母亲河的骄子,是黄河文化的人文景观。一条河,哺育了一座城,塑造了一群人的性格。站在历史峰巅,俯视合阳文化的背影,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母亲河的风韵。譬如全国稀有剧种提线木偶、东雷上锣鼓、跳戏,以及纸塑窗花、面花等艺术,都是这方百姓膜拜图腾,祭祀河魂,祈福民生的水系文化的民间诉求。

上善若水。合阳人的生存智慧,自然离不开水文化的涵养。大凡有合阳人的地方,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水一样的柔美与低调——合阳,最显著的气质当属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阴柔的浪漫气息。

新闻推荐

十款违法移动应用“有毒” 不要下载 建议打开手机的“实时监控”功能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张建新)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在“净网2019”专项行动中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十款违法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