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关于读书和买书

百色早报 2019-09-05 17:28 大字

读书的人,当然也会买点书。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有搜书买书的习惯。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就说过,他生活费的百分之一二,都消耗在买书上了。他不借书,觉得借来的书满足不了对书的占有欲。他在书店做事时,整天都和书待在一起,还是不断地买书。朱自清先生也是个爱书的人,还写过一篇关于买书的散文,标题就是《买书》。陈寅恪先生一生都在搜书寻书,走到哪儿都要抱上几本书,像个流动图书馆。因为知识渊博,他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孙犁读书多买书也多,且买书还有个讲究,内容之外,书本的外观要整洁漂亮。他的著作除了小说散文,还有一本影响比较大的关于读书的书,叫做《耕堂读书记》。

我的童年,没多少书可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我们读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从《毛泽东选集》中选编出来。这本书的封面,以中国红为底色,烫金字印制,是当时最著名的“红宝书”。里面有三篇文章,时称“老三篇”,分别为《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我们小时候背诵“老三篇”,就像今天小朋友们背诵唐诗宋词一样,热闹非常。鲁迅先生是毛主席最推崇的作家,毛主席特别强调,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学课文里,鲁迅先生文章选得最多,我就读过《阿Q正传》《祝福》《一件小事》《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藤野先生》等。课文里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让我对马克思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以后读《共产党宣言》就真的感觉到他们多么伟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内容也选了不少,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范进中举》等等,为以后阅读原著打下基础。

那时候读书,自然不像今天条件这么好。能对读书有一丁点儿兴趣,是很值得庆幸的事。上初中时,我在县新华书店买到一本冯雪峰著的《鲁迅的文学道路》,就喜欢上鲁迅先生的著作,热度也持续至今。上高中时,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借到一本《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眼界顿时大开: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著作,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透过这本书,我记住了一个个伟大的名字和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到部队后,我在长沙市有幸碰到这样一个景象:书店前排着长长一队人,等着购买新进的一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我被这条“长龙”所吸引,情不自禁地骥在“龙尾”上,不一会儿,“龙尾”又向后延伸去了。

这次排队,我买了两套书,一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上、下),一套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上、下)。这是我第一次购买世界文学名著,之后“一发而不可收”。

买书会上瘾,这真是个很奇妙的事,我买书的兴趣似乎比读书的兴趣还要大。在武汉上学时,书店书摊随处可见,我就把老师借给我的那本《世界文学名著杂谈》里提到的书,慢慢收集一些,总算没有辜负老师给我借书的一片心意。

读书和买书,读的进度总是赶不上买的进度。读书会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如时间、环境、心情等等。买书是想买就买,看到就买,书店、书摊、网上,一次买几本,怎么赶也读不了那么多。

读不了那么多,是不是就不买了?当然不是。还是夏丏尊先生说的,他有些书买回来,就直接插在书架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读得着。这或许被看作是读书人的迂,却也是读书人的可爱之处。

新闻推荐

居民楼突发大火住户被困 小伙子冲进火场勇救老人

“小谢,现在身体怎么样?”“头还晕不晕啊,这几天一定要注意身体。”9月3日,谢聪刚走出家门,街坊邻居便送来了问候。这几天,他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