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志与时代精神的历史铭记
□夏千涵
当下,在文学创作界,展现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偶然性,甚至破碎性,重新诉说历史,重新发现历史中的现代精神,已经是一种不争的事实。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初叶,在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成就突出,收获丰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作家陈奎《古水井》的努力和由这种努力形成的可喜阅读状态。
对于新世纪的当代文学,我有一个看法,觉得这些年来,戾气十足、尖刻黑暗、心狠手辣的写作实在太多了,人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是欲望隐私、十面暴戾、江湖躁动的景象,很难看到温暖仁厚并带着希望的书写,很多创作不能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人和历史。这使我想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奉劝人们应该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种温情与敬意,是他研究历史的一种态度与苦心,文学写作也应该如此。《古水井》没有书写精神的屈服感,而是写出了让人性站立起来的东西,写出了值得珍重的人世。
《古水井》以石德贵老人一生的传奇经历为媒,用文学的形式展示作家对人生、对生命的领悟,以大气磅礴的生活场景、扣人心弦的文学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展示人间生与死、胜与负、爱与恨的广阔画面。于是,读者看到了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那个时代他的同伴们的共同特点:①崇高的理想——以追求真理与光明、公平和正义为目标;②坚定的信念——忠诚于民族和人民的事业,不动摇不言败不背叛;③高尚的品质与操守——尘世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丰富的情感——讲气节、重人伦、爱生活;⑤是非冰火——浩然正气、爱憎分明;⑥强烈的责任意识——甘为社会贡献、为祖国担当;⑦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一尘不染。作品独特的题材选择及比较大气的书写结构,更使小说彰显了文学的人性与张力。小说虽然写的现代历史风云,但在叙述本文、叙述聚焦与叙述形态等方面进行了与历史题材根本不同的变换,形成了新的创作图式:既从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观照、审视和评说曾经的一段时光,又关注变化、人性与生存范畴中的历史,希望以客观的民间史观补充或拆解传统主流史迹,演示了在主流历史之外社会众相的诸多细微图案,展现民族顽强的生命史和温热的心灵史。由于阐释和重构了历史真实的隐秘存在与复活了被复杂因素湮灭的历史记忆,使作品既给当代社会提供视读经验与考量借鉴,又提升了读者对现实人生与社会世界进行比对的审美观照和反思。《古水井》透视中国革命历史数十年的得失,人性百态与人生诸味,尽在其中,不一而足,让人荡气回肠,引人深长回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给读者出示了更广阔的人生和更高远的意象。
《古水井》不仅仅是对历史的钩沉,而是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的展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虚构,以文学的方式再现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作为纪实作品,《古水井》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其结构和视角都相当独特。陈奎抛弃了正史的叙述视角,他想更为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历史。特别是石德贵老人在抗战中表现出的神话般的勇猛与威力,更是感人至深。正是中华民族这种不畏列强、不怕牺牲的倔强性格和反抗精神,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这种集体精神的揭示,主要归功于作者客观冷静的叙述,这样的叙述既保证了作品的连贯性,又使整个叙述显得真实可信,显示出陈奎在美学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借助阅读,我们看到,陈奎始终在依托一段似乎人所共知的历史,但又始终不受历史事件本身的规囿,同时也不抛弃历史应有的真实性原则,而是以灵性激活历史,以艺术再现历史,然后借历史的曲折跌宕来推衍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尽管叙说了两个世纪近百年的社会沧桑,但它既不像传统历史小说那样基本遵照那些历史事件来衍说故事,又不像新历史小说家那样肆意营构一些子虚乌有的“历史”,而是在真实的大历史时空中充分发挥创作主体自身的审美想象,在不断解构历史事件之余又进行现实生活场景的重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水井》有关抗战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抗日战争这一重大题材尽管已有不少作品,但还没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资源被作家有效地开掘;二是目前的真实情况是,反映和表现内战的作品比写抗战的更多、更成熟也更有影响。
当然,《古水井》在文趣(即文学语言的锤炼)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情趣(即情感的丰富性层面)上尚有扩展的必要,在理趣(即思想的高度)上还可做进一步的挖掘。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生阿合史星记者江潇)8月30日,东区密地街道宝石社区与辖区企业攀钢矿业公司选矿厂共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