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楼无垃圾桶”,习惯了就好
□贾亮
近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成为六里屯街道的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执行了更严格的标准,即在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同时,做到“全楼无垃圾桶”。
办公桌旁放一个垃圾桶,似乎是各个单位的标配;工作期间产生的各种垃圾随手扔进去,到特定时段由保洁人员统一收走,也是现代化物业公司提供的标配服务。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感觉:方便。而六里屯一栋办公大楼里的员工,撤掉办公桌旁的垃圾桶,改为保洁人员定时定点收垃圾,员工分门别类投垃圾。试点一个月,垃圾减量一半。
基于现代科技诞生的产品和服务,目的大多是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可在环保领域,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突出问题,即个体追求方便的有意识,导致了对环境破坏的集体无意识。一时方便的后果,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去弥补,有些损失甚至永远无法挽回。这也是各地纷纷推出新政,强制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原因:不能为了满足我们这代人的方便,而给后代留下太多的不方便。
意识的转变,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强制垃圾分类思想上的赞同,要固化为日常的自觉习惯。不仅可以减少垃圾总量,降低事后分拣的难度,更有助于员工正视垃圾分类、培养自觉分类的好习惯。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这家公司刚开始推出这一举措时,员工的确感觉不习惯,但一段时间下来,也就适应了、习惯了,逐步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生物钟”。
哪个好习惯不是在与“不方便”的战斗中形成的?不要留恋一些不好的“方便”,更不要怕暂时的好的“不方便”。当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生存环境才会让人们越来越方便。
新闻推荐
新版《机动车查验规程》实施,比以前有不少变化9月4日,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目前不少市民不了解新版《机动车查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