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红芋开花□张炳辉

拂晓报 2019-09-04 10:19 大字

你见过碧绿红芋秧上开的艳丽红芋花吗?反正我见过。说起红芋花,就涉及到红芋的身世和经历。

红芋,又叫甘薯、白薯、红薯、番薯、地瓜、山芋、红苕等,但在皖北家乡,人们只叫它红芋,若叫了其他名字,则不是地道的皖北人了。最有名的是流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乡民谣:“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说的就是那时粮食短缺、靠红芋果腹的日子,也说明了那时人们和红芋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谓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农村人,干的农活50%以上是有关“红芋活”;吃的饭无论是干是稀、是蒸是煮、是叶是根是面,90%左右是“红芋饭”。从春到秋,一眼望去满山满坡满田园荡起的绿波,多数是红芋茎叶的底色,这些都是那时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如果说到红芋开花、红芋花的模样,则有不少人不知道或没见过。

“白露起,红薯生”这是各地流传的一句老话,但在家乡则叫做“红芋开花,地下结瓜。”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多数时间在大人的指导下参加种红芋的农活。红芋又分春红芋和秋红芋,春红芋要先用上年窖藏的秋红芋育苗,再在犁地打的垄上栽种;秋红芋则直接剪下春红芋的长蔓,截成一拃多长,两节埋进垄土内,留两节发芽。它的生命力旺盛,十多天后便茎叶下垄,葱郁一片了。那时为了让垄内结的红芋集中养分,还有隔断时间就翻红芋秧。在农活中,翻红芋秧是个十分恼人的活,上面太阳炙烤,下面多数是踩着垄沟里的泥水,时间长了还沤脚。因为越在下雨过后的天,越要翻红芋秧,为的是阻止次生根生长,雨后不翻秧,红芋秧会很快扎根,不翻就翻不动了。不像现在种红芋品种优良,种得更加科学,栽上秧任它生长,根本用不着翻秧,而且产量高,品质好。

有一年在生产队的田里翻红秧,我就见到垄上一溜红中泛紫、形似小喇叭、炫目耀眼的红芋花。先是惊奇,以为是野生牵牛开出的花,后从红芋根捋起,才确认它们是实实在在红芋开的花。看着这夏季红芋垄上娇嫩美艳的红芋花,无论如何我都不忍心打扰她们,不愿让她们颠三倒四,毁坏了她们的美丽。正犹豫间,队里一长辈走过来笑着说:“别翻了,留着它们吧。红芋开花,地下结瓜。往后的日子咱们就不愁了。”

后来我才知道,红芋本不产在我国,漂洋过海能在中华大地上安家,在皖北安家,实在是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一般认为把红芋引进我国的,是明代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他在几次偷运未成后,最后将红芋藤系于缆绳,涂上污泥,才过得关卡在福建扎根,其产量之高,使福建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灾年。也有记载广东吴川人林怀兰从越南引进红芋,先在广东一带扎根后,再推开的。明人徐光启向万历皇帝所进的《番薯疏》是被载入史册的。红芋惊动的另一位皇帝是清朝的乾隆帝,史载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年乾隆旨谕全国“广为栽种,接济民食。”可见,尽管是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粮食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好,红芋在解决“吃”这一问题上,功不可没。

红芋是一根藤,一根藤爬进了我国的天南地北;红芋是一束花,一束花照亮了我国山川田园的角角落落;红芋是“一碗饭”,“一碗饭”救活了无数的穷苦百姓。红芋最早又是一株野草,据说,有植物专家考证,野生牵牛很可能是红芋的先祖,如果是,从野生牵牛到红芋,中间的历程又岂止是“沧桑之变”所能概括得了的。但红芋之于人类、之于中国、之于劳苦大众,默默无闻所做的奉献却是应该铭记的。有一首题《喇叭花》的小诗倒合适红芋花:“村外小花遍地开,喇叭不吹轿不抬。天然本追随无意,一样惹得蜂蝶来。”红芋开花,地下结瓜!

新闻推荐

邓华:南征北战勇无敌

△邓华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有一栋湘南民居风格的清末建筑,常年有社会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