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慎给城市贴负面标签

西昌都市报 2019-09-04 07:57 大字

有不少研究者都强调,“收缩城市”是一个中性词。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领导干部依然谈“收缩”色变,唯恐自己所在的城市被贴上这个标签。

近些年,不少媒体和学者都热衷于制造概念,动辄用一些新词去概括某一类城市。其中有些概念具有社会共识,另外一些概念则经不起推敲。鉴于“收缩城市”这个标签听上去有一些消极,真要给具体的城市冠以“收缩城市”之名,确实要慎之又慎。

城市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有成长期就有收缩期。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阶段,成长的城市和收缩的城市都可能存在。每个城市的环境和资源都有承载量限制,过度膨胀的城市积极“瘦身”,达到规模和能力的平衡,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梳理“收缩城市”,以存量规划替代增量规划,开展收缩城市管理十分必要。但是,是否要对“收缩城市”张榜公示,确实值得认真商榷。

标签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前,记者在中部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采访时发现,当地干部普遍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标签对城市形象、招商引资、民心士气等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有时遇到央媒记者去当地采访,一些干部还要叮嘱“稿子里千万别提那个词”。

问题在于,贴标签容易,摘标签难。东部某市多年前被贴上“鬼城”的标签,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与客人见面,聊不了两句就得来人辩解“我们不是鬼城”。即使多年之后,“鬼城”早已名不副实,但基于负面标签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扭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或许也适用于城市发展。从客观效果来看,正向激励是重要法宝。诸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积极的标签和评选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相关城市的发展;反之,“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大传销之乡”等标签,不仅客观性存疑,而且负面影响极大,也警醒我们对定义一座城市要保持审慎。

在国家发改委首提“收缩型城市”概念后,网上已出现一些非官方版本的所谓“收缩型城市名单”。记者研究发现,名单中的不少城市都离“收缩”很远,有的城市甚至经济增长还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只因为户籍人口长期低于常住人口,就被归为“收缩”之列,显然不合理。

有关部门对这一苗头应当高度重视,在必要的时候澄清谬误,防止以讹传讹。正如部分专家所言,城市收缩问题十分复杂,不能轻视,更不能夸大,必须要深入研究、仔细鉴别。

当然,不贴标签、不挂牌,不等于心中没数。当前形势下,部分城市忽视自身能力,仍在持续盲目扩张,这只能加剧未来收缩的风险。

这类城市的管理者应当有自知之明,不能为一时的政绩透支城市的发展活力。更高层面上,需要对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进行评估,建章立制对存在风险的城市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绍功

新闻推荐

南京举行仪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

9月3日,小学生代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胜利广场献花。当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