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的嬗变,解码“紫禁城”的秘密 读《从紫禁城到故宫》■刘英团
紫禁城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悉如南京之制,而高敞壮丽过之”(《明太宗实录》)。
两百多年后,清军入京。清代帝王把紫禁城作为皇室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紫禁城建筑群的生命得以延续。有清一朝的历代帝王,还重修、重建、扩建了紫禁城,太和殿、建福宫、宁寿宫、文渊阁、畅音阁等重要建筑都是经过大修和重修,甚至是新建和改建过的。除常规性修缮,还有灾后重建、扩建。从文献资料上看,现存故宫建筑大多是清代尤其是康乾二朝重修、重建和扩建的,乾隆花园就是那个时期的杰作。
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此后,紫禁城被称为故宫。
故宫是凝固的历史,《从紫禁城到故宫》是这部凝固历史的说明书。《从紫禁城到故宫》一书中,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单士元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把枯燥的砖木瓦石赋予了灵气,将紫禁城建筑群诗意的艺术之美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内涵呈现了出来。作为集古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宫殿,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紫禁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意义。从紫禁城到故宫,从皇朝宫殿到大众博物馆,身份的变迁和使用功能的改变,不仅是斗转星移的历史光影的折射,也是恒久的、撼动人心的艺术和文化的延续与再生。
故宫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在《从紫禁城到故宫》中,单士元先生从明成祖朱棣兴建紫禁城起笔,把紫禁城的营建过程、宫殿的建筑艺术布局以及紫禁城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贯穿一线,立体地展示了关于故宫的知识谱系以及紫禁城里的“秘密”。有学者说过,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人文精神世界。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希腊一样,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不能再简单地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馆藏的浩如烟海的文物及紫禁城建筑群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又是华夏文明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所以,单士元的《从紫禁城到故宫》是一部兼具历史感和世界视野的“大家小书”,亦是见证中华民族从皇朝统治走向民主法治社会的一部史书。正如单士元先生所言,“故宫建筑群不单是一座皇家宫殿,一家文物藏量丰富的博物馆,它同时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在时代变迁中追随着所有权的转换而呈现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露出不同的媒介文化信息。”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8月18日电(记者阳建)一个教师借调外单位工作长达12年,期间8年多没有交党费,即使在正式调入借调单位后仍不交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