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留住乡愁 绽放新颜

右江日报 2019-08-20 09:22 大字

(上接第一版)

“拯救老屋”:激活村落重焕生机

湘南大山深处,蓝山县祠堂圩镇虎溪村。这个唐宋年间就有烟火的千年古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在上级文物部门资金支持下,虎溪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古戏台、古建院落等近3000平方米区域实施文物本体修复;通过更换楼板、瓦片、栏杆,修复马头墙、屏风、门窗等部件,古村重焕生机。同时,还成立纪念馆,陈列1934年红六军团长征过境虎溪时的珍贵文物。

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实施的传统村落保护公益项目——“拯救老屋行动”在各地推进。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几年前,原户籍人口1400多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不足200人,部分老宅年久失修,只剩残垣断壁;村里原有120多栋明清建筑,多栋被拆除。

2017年5月,在政府支持下,龙潭村开始“拯救老屋”、复兴古村。

“针对古宅多为土木结构的特点,我们聘请老工匠艺人,采取传统工艺进行修复。”驻村第一书记夏兴勇介绍,他们还创新推出“认租15年”运作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修缮古民居。

“谁租房谁修缮,与租客签订15年合同,15年内每年每平方米只收3元钱租金。”夏兴勇说,目前,龙潭村有32栋古民居采取这种做法,吸引了国内外100多人前来承租修缮古民居,长期定居。

一座座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后,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发展起了新兴业态。江西人曾伟第一眼见到龙潭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在村里租下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改造成以读书为主题的“自用+分享”生活空间。

记者了解,“拯救老屋行动”采取政府委托,社会组织运作、监督、管理的项目实施办法,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吸引了农民回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非遗项目活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有效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活力,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乡村“网红”:魅力倍增助力振兴

拯救、保护、利用,让古村落平添“新资源”。

一幢幢夯土实木的民居古朴静美,一曲曲四平戏曲悠扬悦耳……这是记者走进龙潭村感受到的。

“我们不仅注重保护好古村外观,同时在内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让村子真正‘活’起来。”夏兴勇说。

龙潭村一直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为了“活化”这一珍贵文化遗产,龙潭村建起了四平戏博物馆,戏班子重新开班;为传承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建起博物馆。

短短几年,龙潭村古厝修复一新,设施齐全;常住人口恢复至600人左右;公益画室、美术馆、四平戏博物馆、黄酒博物馆、咖啡屋、图书馆的出现,让过去无人问津的破旧古村落,变身旅游“网红村”。

“节假日游客爆满,周末一房难求,农家菜馆门口经常排起长龙,农副产品卖得红红火火。”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开心地介绍。

据了解,2014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选取了27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中国传统村落,开展整体保护利用工作。2018年评估结果显示,51处传统村落文物保护项目完工率达84%,有效确保了文物安全,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一半受保护村落的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游收入实现近40%的增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今年暑假,从杭州到大理旅游的周冬梅女士一家3口,为了在古生村村民何利成家的民宿住上一晚,退订了昆明的酒店。

“我们被古生村的美景和美食迷住了。”周冬梅笑着说。

“苍洱毓秀”的主人李德昌也辟出空间,陈列和销售下关沱茶、鹤庆银器等当地名产。“每天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李德昌欣喜地说。

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等6部门公布了第5批2666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达6819个。

(记者李自良丁怡全施雨岑董建国柳王敏)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新闻推荐

良渚遗址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引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考古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中国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