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间合肥完成四次大跨越 从江淮小邑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
8月19日,江淮晨报记者从“风雨兼程七十载大湖名城谱新篇——数说合肥从‘小县城’到‘大都市’蝶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合肥已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并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综合实力】
经济总量:70年间,合肥经济实现四次大跨越
70年来,合肥市经济总量从不足亿元发展到近8000亿元,年均增长10.6%,70年间,合肥经济实现了四次大跨越。
用时26年,经济总量超过10亿元,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7.5%。
第一次跨越1949-1975年
19年,迈上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9%。
第二次跨越
1975-1994年
仅用12年,迈上了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6.3%。
第三次跨越
1994-2006年
第四次跨越
从2006年至今
平均每两年跨一个千亿台阶,2018年达到7822.9亿元,年均增长13.2%。
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由1978年第19位,2005年第18位,前移至第11位。
人均GDP由1949年49元增至1978年的408元,2018年达到97470元。
财政实力:2018年财政收入达1378.33亿元
2018年,合肥市民生支出859.63亿元,以占全省8.2%的土地面积和12.8%的常住人口,创造出全省26.1%的GDP,较1952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创新成就:2018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2110户
2017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4%,居省会城市第2位。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32831件和5597件,分别是2005年的70.2倍和39.7倍,居省会城市第5和第7位。
2018年末,合肥高新技术企业达2110户,居省会城市第7位。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正式开通,中科大18个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世界纪录。
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到“三二一”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为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改革开放后,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5:49.6:21.9调整为2018年的3.5:46.2:50.3。七十年间,合肥经济结构实现了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二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到2018年“三二一”的转变。
合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74.82亿元;
1949—1978年,工业产值由不足千万增加到16.6亿元。1979—2018年,合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近五年来战新产业迅速崛起,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1%。
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933.07亿元,占GDP比重达50.3%,较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民生数据】
交通设施
2018年,合肥公路里程达19026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的90.9倍,年均增长6.8%;
铁路客运量4299.1万人,是1957年的53.1倍,年均增长6.7%。
民航客运量607.5万人,是1978年的341.3倍,年均增长15.7%。
1956年,合肥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到2018年末发展为295条公交线路、线路总长4493.6公里。2016年,合肥市还在全省率先步入“地铁”时代。
通信
移动电话、网络设施从无到有迅速发展,201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06.5万户,比1995年增长866.7倍;
2018年,合肥市成为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
城市面貌
1954年,合肥建成第一个日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的水厂,至2018年末,合肥自来水厂6个,日供水能力达210万吨。1949年,合肥辟建第一座人民公园——逍遥津公园。2018年末,合肥公园数量达187个。
居民收入
合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164元提高到2018年的89022元,年均增长9.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45元增至20389元,年均增长9.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432元增至2018年的41484元,年均增长12.8%。
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从无到有,2018年达50所;普通中学、小学分别由1949年的7所、327所增加到350所和515所。
文化
194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只有1个,2018年增加到9个、11个和35个;
卫生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1949年末的0.02张提高至2018年末的6.91张。
晨报记者 王骏超
晨报制图 李绍山
新闻推荐
新华社贵阳8月18日电(记者刘智强)记者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贵州近日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将重点建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