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同心圆”画出幸福“交集”
(上接一版)对于李袁昕来说,这块集体土地发挥的效益可远远不止眼前,试验后的成功经验也将在全村推广。
对于贫困户陈多良来说,试验田的日常维护托起了他致富的希望。每月800元的务工费用,年底还享受分红,全家5口人将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好日子就在眼前。
当陈集村前往刘集村取经的同时,华李村“稻虾共育”的成功经验也在刘集村成功复制,让刘集村的特色产业养殖基地增加了新鲜血液。而此时,华李村的龙虾集中交易市场也正式开业,周边养殖户的小龙虾纷纷集聚于此,每天交易量1000公斤以上。
携手合作,共进共退谋求乡村振兴
从规划、挖塘、投苗,到传授经验、提供技术,华李村22亩的肉蛙养殖开业前后,转塘村的养殖户陈从水可谓是全程免费指导,而两个村的专业合作社的携手合作,也愈发频繁。
2018年,陈从水开始尝试养殖5亩青蛙,随着经验的积累,今年已经扩大到32亩,他的共创特种养殖基地,已先后为6户贫困户提供了务工岗位。土生土长的他简单而朴实:“俺们相互学、一起干,大家都发展起来,才能帮助更多贫困户!”
“功能分区更加多元化,风险防控指数才能更高……”当转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戚良峰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认同。产业联动、技术共享、经验互通、共进共退……每一次互动,扶贫产业微信群里都会很热闹,大家围绕着产业带动、选准带头人、引导贫困户自主创业,一个个“金点子”此起彼伏。
“受市场波动影响,今年的小龙虾价格下跌比较大。”在一次互动中,刘集村汤凯提醒到。华李村李传发经过市场调研,与在深圳创业的成功人士取得联系,开始谋划小龙虾深加工。
得知华李村在“稻虾共育”项目里又套养了螺蛳,陈集村扶贫专干李袁昕又来取经。“螃蟹和虾不能混养,但螺蛳都可以。螺蛳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喂养水蛭,把木板放入水塘,螺蛳会自动吸住,收放都很简单……”脱贫养殖户的现场解读让他获益匪浅。
“你们在前面跑,我跟着后面追!”站在华李村的稻田边,李袁昕乐呵呵地对李传发说:“这次,我要把华李的螺蛳‘吸’到陈集!”
新闻推荐
随着网络自媒体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生活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在青年网民群体中出现了许多全新的表达方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