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就改看北大
卢绪海
本来这篇小文的题目是《北大开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先例》,由于文章还没有写到一半,就有消息传来,北大招生委员会已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名考生,所以题目就与时俱进地从批北大改为赞北大了。古人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北大。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原委:
本月6日前后,有媒体报道,河南新蔡一理科超一本线34分(高考成绩536分)的学生,在国家专项计划中被北大提档后退档,理由是:“高考成绩过低,据我校教学强度,若录取该生,考生入校后极有可能因完不成学业被退学。本着以人为本,为考生负责的态度,特向贵办申请退档。”河南省招生办尝试为该考生争取,回复:“河南整体生源质量较高,考生基础扎实,请考虑为盼。”一分钟后,北大再次以前述理由退档。河南省招生办尝试第二次为该生争取,又一分钟后,北大仍以前述理由退档!
“北大三退”经媒体曝光后,引来公众一片哗然!用网友的话说,北京大学立即被喷成了筛子!
尽管大多数理性的评论者承认,在自主招生方面,北大是有择优录取权的,但北大给出的退档理由确实难以服众。作为中国一流学府,北大居然连续三次使用“极有可能被退学”这一堪称新世纪“莫须有”的烂理由对一名完全符合录取条件的贫困生强行退档,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所一流高校所能做出的事。更荒唐的是,事后北大还厚颜无耻地声称,“双方招生办公室经过了充分沟通”——我们不能不佩服中国文字的伟大,明明是北大单方意志强加于人,变成官方语言就成了“双方经过充分沟通”——如果不是考生将自认为“违规”获取的双方招生办沟通的截图公之于众,那么人们恐怕真会被北大忽悠!
之所以说北大开了一个十分恶劣的低分退档先例,是因为北大的做法会引发这样一个风险:其他高校在看到北大这番神操作成功后,必然会纷纷效仿,把原本符合录取条件的低分考生退档,然后和北大一样,从第二志愿中去补录高分考生。这势必让原本就充满争议的中国高考,再蒙上一层人为的“神秘”面纱!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个事件中,人们焦虑的其实不仅仅是河南两名贫困生的命运,也不仅仅是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问题,而是北大对于规则、对于契约精神的态度。为什么人们从前对北大降分110分录取诟病不已,这一次反而对差了130多分的河南考生充满同情?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规则和契约精神的坚守。人们并非看不明白河南这两名考生的捡漏心态,但是规则就是规则,哪怕规则有漏洞,一样值得严格执行,这样才公平。规则有漏洞可以补,但契约精神不能丢。
在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11日北京大学终于公开承认,退档处理过程存在不合规之处,招生办退档理由不成立;鉴于河南省“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工作采取按顺序志愿投档的方式,已退档的两名考生达到了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且符合录取条件,应予录取,招生委员会决定按程序申请补录已退档的两名考生。
虽然有一种说法叫“迟来的正义非正义”,但对于河南那两名眼看就无学可上的考生而言,北大知错能改已经足够!从这一刻起,他们撞大运的梦想得以实现,希望他们好好珍惜全国人民为其争取来的机会,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让北大消除对低分生的偏见。我们相信,低分并不代表低能,低分生一样能在北大搭建的平台上创造出辉煌成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被喷成筛子”的北大为它的任性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好在一流学府就是一流学府,北大能在大家的质疑声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错误,并迅速地改正错误,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某些政府部门在出了错后,任凭汹汹舆论如滔天巨浪般冲击,甚至在引发了全国媒体一致批评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顽固立场,拒不认错,拒不改错!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或许他们妄图以时间换空间,毕竟任何热点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但殊不知,不认错不改错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公信力丧失殆尽,而且会被人们永远钉到耻辱柱上,这种愚蠢的行径将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在知错就改、从善如流上,北大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这是应对舆论批评的正确打开方式。
新闻推荐
警方提示据新华社西宁8月15日电(记者白玛央措)青海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近日在官方微博发布一则交通安全提示,视频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