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文化和乡愁都在手艺里 张 陵

淮南日报 2019-08-14 09:17 大字

作家南翔抓到一个好创意,写中国的手艺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总是习惯在虚构想象世界里。然而这一次,他却从虚构世界里跳出来,沉到真实的生活中,以纪实的方式,写了一批在中国古老乡镇生活着的手艺人。15个中短篇纪实的文章集在一起,起了一个好书名:《手上春秋》(江西教育出版社)。

读这部作品,我眼前立刻出现儿时的生活,还有那些活跃在乡下的各种手艺人。他们的手艺现在绝大部分都不在了,只有少数手艺有传承人。就算有传承,也每天都会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如作品里写到的木器农具、夏布绣、八宝印泥、锡伯族弓箭等。

我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两种手艺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一个是做木屐的手艺人,还有一个就是做蒸笼的手艺人。做木屐的用料很讲究。山里有一种树,乡下人叫做公母树。这种树木质说硬不硬,说软不软,打不了家具,也当不了梁柱,当柴火也不好烧。派不上大用场,但做木屐却是上等的好材料。当时乡下最好的木屐就是这种材料做成的。手艺人很多时候要先看好脚的大小尺寸,再下料。一双木屐很快就做好,穿在脚上非常舒服。女孩子通常要求在木屐表面漆上一层彩色油漆,再画上花或鸟什么的,就成了时尚。如果说做木屐技术含量不太高的话,那么,编蒸笼就是一项技术活。那个年代,蒸笼都是竹编的,用几次就得修。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得用蒸笼。这是编蒸笼师傅最忙的时候。他们通常到人家家里去干活。活儿好坏,全看师傅手上的工夫。

相信所有的人,读到南翔这本书,一定会激活内心的一些乡村记忆。

《手上春秋》集中写了15个不同的中国手艺传承人的故事。他们在不同行业里兢兢业业几十年,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能没有多么深刻的文化思想,只是守着一份祖上传下来的技艺,不让它们流失,还要把它们做好。如《木匠文叔》《夏布绣传人张小红》《八宝印泥传人杨锡伟》等文中的主人公。作家透过他们质朴而执著的手艺传承,看到了他们身上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看到了一种文化的守望精神的传承。他们只是我们生活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们自觉承担起文化守望的责任。正是他们,组成了我们时代文化守望者的群像。

新闻推荐

追忆红色经典 《清平乐·六盘山》的诞生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红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