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变迁“三重奏”
暮色浓重,明亮的灯光下,一杯热茶氤氲出黑夜里的温馨,不禁让我思绪翻飞。作为一个80后,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出生便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对于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变换,我最熟悉的莫过于教室,而教室的变迁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土里歪
七岁时,当我第一次踏进学校的大门,懵懂的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走进教室,我仔细打量着,这是两间年代较久的“土里歪”房子,墙壁的泥皮落满地。破旧的木门已经千疮百孔,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它吹倒。窗户上的玻璃也是残缺不全,那孤单的窗棂仿佛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等我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才发现木头做的桌子上更是伤痕累累——这边一个窟窿,那边一个“早”字,四条腿已经“三缺一”……
上课开始了,老师拿着白色的粉笔在凹凸不平的黑板上写着“a、o、e”,黑板上涂着黑色的油漆,刺眼的反光让坐在教室两侧的同学伸长了脖子依然看不清老师的板书。等到天色渐黑,教室里的光线太暗时,同学们就会点亮从家里带来的煤油灯或蜡烛,就着忽亮忽暗的微光,继续学习。有时候学习太过投入,头就会不知不觉靠近灯火,“滋啦、滋啦”几声,眉毛、头发就会被烧着,一股烧焦的毛发“芬芳”弥漫了整个教室,教室里随即响起一阵幸灾乐祸的大笑声……
那时,最悲惨的莫过于北风呼呼的冬天,寒风来袭,窗户上露着大窟窿,冻得直哆嗦,我们只能耐心等待下课“斗鸡”取暖。直到大雪纷飞的前一个夜晚,老师往往会带着好心的看门师傅才用塑料布把窗户封住,第二天早上,教室成了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旧瓦房
斗转星移,走完苦涩而又难忘的童年,十年后,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踏进校园时,我的角色也由学生变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此时的我,一如刚刚入学的儿童,细细打量着眼前自己即将工作的乡村学校。
学校里干净整洁,几排“旧瓦房”如同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列着。走进教室,墨绿色的黑板,房顶上安装着几个节能电灯。窗户上的玻璃完完整整地组合在一起,看起来如此温暖。学生的桌椅板凳也是稳稳当当,不再破烂不堪。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一根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生涯。每当上课时,我都会用粉笔进行板书,如果穿着黑色的衣服,一天下来,衣服上沾满了粉笔灰尘,擦都擦不掉。
教学楼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全面改薄”和“均衡发展”的深入开展,校园里几排破旧的瓦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需要。
几年间,旧瓦房渐渐消失,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洁白的墙壁,宽大的玻璃窗,崭新的班班通,超前的智慧课堂……教室里先进的教学设备应有尽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孩子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教师上课,利用教学的资源云,轻松实现教学的趣、实、效、真、巧;孩子们听课,不再是一块黑板外加一支粉笔,一款“平板”让学生在课堂上足不出户就可以饱览天下奇观,耳听中外奇闻。教室内“互联网+”建设,让师生乐享教育云和数据海量带来的便捷、高效、智慧,实现智慧课堂下的“争奇斗艳”。孩子们使用的再也不是短得可怜的木制铅笔,而是名牌钢笔、中性笔;读的再也不是破旧不齐的旧书,而是崭新的教科书和电子“平板”……
走进校园,教室的变迁,成为祖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走出校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普及,看到了祖国的日渐完整统一,看到了神舟七号的发射,看到了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看到了外交事业的蒸蒸日上,看到的是“一带一路”的奋斗赞歌,看到的是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吕秀玲)
新闻推荐
程传军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