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学事业尽职尽责 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致阿英信札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何其芳,正面临职员们要进行文学研究却难观看到内部电影的情形,于是四处写信寻求帮助。在向中宣部、影联、电影局多次交涉无果后,何其芳把解决问题的目光投向了文联,向文联的阿英写了此信。这封信的原件被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周明贵收藏。
何其芳,1912年出生于重庆万州,他从幼年起就十分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期间,何其芳阅读了大量新诗。1931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他早期的作品如:《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与白天的歌》等,师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法国唯美主义和象征派的作家,抒写微妙的内心世界,讲究暗示和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色彩和意象的美,深受读者喜爱。1937年出版的散文集《画梦录》,还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1938年,何其芳创办刊物《工作》,发表了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同年,他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此时的何其芳文风大变,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万州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转向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这封信就写于何其芳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时期。当时文学所的研究人员对长期观看不到内部电影很有意见,何其芳曾向中宣部、影联、电影局多次交涉,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他才给正在全国文联工作的阿英(原名钱杏邨,现代著名剧作家、文学理论家)同志写了这封信寻求帮助。
“中宣部因教学楼场所较小,发票少,单位又多,只能给我们很少数的人发票。影联、电影局答应我们说,全国文联将举办内部参考影片,要我们向文联交涉,所以此事只有寄希望于文联了。”信中,何其芳附上了内部电影的名单。为争取解决此事,他还提出了看法,“一类是一般内部电影票全发,一类是只发和他们的研究业务有密切关系和少数最重要的电影票。”这封信的短短篇幅中,一位为文学事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周明贵 本报记者 戴静文/整理
新闻推荐
8月8日,就“贵州某商户要求员工生咬泥鳅”一事,贵州独山县委宣传部通报,“吃”泥鳅为第三方公司策划的自我激励活动环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