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哪吒”这个名字来源于梵语

当代生活报 2019-08-06 12:44 大字

知多点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短视频段子很火,一个小朋友看书上的哪吒故事,他读出来的是“那坨”。“哪吒”这两个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读法。最近,祖国各地的方言选手们,热衷于用家乡话聊聊“哪吒”。成都人说“那抓”,广东有人说“拿砸”,浙江有人说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苏人说“闹赵”,南京话则说“罗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寰认为,“哪吒”本身就是一个人名,一个特殊的称谓,它的发音在语言学上并不构成规律,所以只要遵循其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读法就可以了。

文化学者侯印国教授告诉记者,哪吒源于佛教,本来不是一个中国小孩,但其精彩故事,都是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读“哪吒”这两个字,能轻松发现它和中国汉字的读音传统很不同,这是因为它最早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哪吒全名叫“那吒俱伐罗”,是婆罗门教神话中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后辈。

唐代唐昭宗时期宰相郑綮写的《开天传信记》,最早记载了哪吒的传说,说有佛教高僧道宣大师,夜里行路不慎掉下台阶,快要坠地的时候得到一位少年神祇的帮助。这位少年告诉他自己乃“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也”。并把自己供养的佛牙送给道宣大师。这是我国本土关于哪吒的最早文字记载,这是我们常说的多闻天王的太子,是一位守护佛教的护法神。而道宣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也非常重要,是中国的律宗初祖。

侯印国说,哪吒在我国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在唐代,此后其故事逐渐丰满生动。在元代时候已经成为佛道合一的神灵,而明代的《封神演义》等小说进一步塑造其传说细节,使其在民间得到广泛信仰。以哪吒为原型的《哪吒闹海》等经典作品,乃至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在明代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为哪吒形象增添亮色。据《扬子晚报》

新闻推荐

“南海一号”沉船保护发掘最新进展:出土文物精品18万余件

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6日消息,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Ⅰ号”保护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