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会对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状况的调查显示 职工培训意愿强 培训供给须增加 工会建议增加“技能培训假”,保障职工培训时间
有一种说法,培训是产业工人技术能力提升的“催化剂”,是“产业工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么,这个重要环节建设的情况究竟如何?近日,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联合浦东、闵行、嘉定、松江4区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组成专项课题组,通过“申工社”网上答题、企业座谈等方式,就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开支及需求状况展开调查。
费用和时间投入占比低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64.4%的职工每年的培训支出与年平均工资的投入比在1.0%及以下;有17.9%的人投入比在1.0%~5.0%之间;培训支出与年平均工资投入比超过5.0%的比例,仅为11.6%。
除了培训投入低以外,参加培训的时长也非常短。据统计,产业工人中,35.4%的人表示在2018年总共接受的技能提升培训时间少于1周;另有30.6%的人表示培训时间在1周到两周之间,两者合计达三分之二。参加培训的时间在两周到1个月的,仅有19.7%;只有1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参加了累计超过1个月的培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工参加培训的意愿却很高。所有有效样本中,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时,近九成职工都表示愿意参加。
这一矛盾现象的产生,原因何在?调查显示,除了培训供给不足,另一个阻碍因素是职工“没时间”。
课题调查组通过座谈会了解到,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用于培训的时间太少,并把这列为参与培训遇到的首要困难。这种情况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在工人和技术人员中最为明显。参加“申工社”调查的受访者留言内容也显示类似情况。
“上班就已经消耗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晚上基本没时间参加培训。还有一些工人‘做六休一’,周末可利用的时间也很有限。”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副主任朱莉颖说。
政府培训项目有待增加
调研显示,不同职工群体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别,与此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培训项目不多。
上海塑米信息科技公司是一家电商平台,员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
研发人员招聘时学历要求较高但是相对缺乏实际经验,销售人员学历要求较低但是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营销经验。岗位需求和现实的差距,使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
在调研座谈会上,有职工表示,为了落户上海,参加了一些可以拿证的培训,但却没有与所从事行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很多职工参加了能拿到资格等级证书的培训,但主要是为了增加落户积分,而证书对本职工作的帮助并不大。
这反映了一个问题:现行的“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政策中,个人拥有国家专业技术类资格证书可加分,但现有的可加分专业技术类资格选项不足,导致现在很多职工纯粹是为了积分落户去考一些与本职工作毫不相关的资格证书。
除了技术类资格证书培训,学历证书培训也受职工热捧。凯斯帕液压(上海)公司的技术员小张进单位6年多了。只有高中学历的他现在每个周末都在上大专的学历教育课程,两年半的课程总计自费2万元,虽然与收入相比,这不算“小钱”,但他还是非常乐意进行学历进修,因为“在单位,只会技能没有学历无法获得晋升,不能晋升就意味着职业发展受阻”。
调查显示,有六成受访职工希望参加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培训。而访谈中,只有不到四成的职工表示,曾经参加过这类技能提升培训。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人社部门推出的职业技能补贴培训项目共191项,市人社局评估认定的该市A级培训机构共计104家,这与上海1000多万职工、500多万产业工人的量级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建议设立“技能培训假”
针对调研显示的问题,调研课题组认为,工会应当有所作为。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主任陈鲁说,工会应当发挥职工“娘家人”的作用,通过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形式,为职工争取“技能培训假”,保障职工培训时间。同时做好“上海职工学堂”的创设工作,优选产业工人集中的产业园区、楼宇商圈进行布点。在课程内容的设定上,贴近职业所需,提高培训项目与工作实操的匹配度,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新闻推荐
北京一般性支出至少压减10% 今年原则上不再新购办公用品类家具、设备;“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近日,北京市印发《关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支出预算管理的措施》,指出北京正处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