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军旅情 刘小兵(湖南)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三张照片,分别是我爷爷、父亲和我身穿军装的单人照。三张照片无声地叙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见证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变迁。
我的爷爷是民国时期的兵。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42年,立志救国的爷爷,投笔从戎,一举考取了云南讲武堂,成了一名英武的军校生。毕业后,爷爷带兵奔上了抗日战场,相继参加了长沙保卫战、常德保卫战。在紧张的战时之余,爷爷只给家里写了三封信。后来,随着战事吃紧,我奶奶再也没收到过爷爷的家信了。全国解放后,当年随爷爷一起征战沙场的同乡都回到了故里,痴情的奶奶急着向他们打听爷爷的消息,却从他们嘴里得到了爷爷已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的消息。从此,奶奶年年等,月月盼,一心只想着与爷爷再次团聚。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八十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了老兵回大陆探亲。那年,65岁的奶奶与70岁的爷爷终于相见了。原来,自到台湾后,爷爷终身未娶,一心盼着早日回到大陆,也算是一颗痴情没有白等,想不到到了白发重生的年龄,总算等到了与奶奶团聚的日子。后来,爷爷在故里安顿下来,直到90高龄时才仙逝。
我的父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兵。1965年,父亲在公社当会计,有一次到县城上街,他看到了招兵的消息。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名参了军。到部队后,父亲先后转战湖南、湖北、黑龙江、新疆等地,修过铁路,架过桥梁,铺过电缆,采过石油,在部队这个大溶炉里,父亲认真肯干,积极要求进步,不仅入了党,还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70年代末,父亲从新疆建设兵团转业回到了老家湖南,到一家企业从事教育工作,他把部队中养成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带到了地方,始终以一个军人的本色要求自己,认真敬业的精神,深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我是90年代的兵。22岁那年,我在一家企业当一名工人,深秋时节,在下班路上,我看到了招兵的宣传牌,回到家,我告诉家人,我想去当兵。母亲极力反对,可当过兵的父亲却积极支持我的想法。出发那天,我和县里100多名新兵披红挂彩,坐在了前往火车站的大巴里。母亲抹着眼泪,哭红了眼睛,父亲却反复告诫我,到了部队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到部队后,我成了一名野战兵,每天摸爬滚打,拉练、格斗,我咬着牙坚持,尽管皮肤晒得黝黑,但体格却变得越发强壮,我也很快成了一名训练标兵。由于我表现突出,党组织很快接受了我的入党申请,退伍前的一年,我举起右拳,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退伍后,我到了地方,从事宣传工作,尽管宣传对我来说还有些陌生,但我虚心求教,很快由门外汉成了业务骨干,让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刮目相看。
小小的照片,既浓缩着个人的成长,也见证着家国的日益强盛。基于此,每年八月临近的日子,我都会拿出这些照片与家人一同分享,每每看着这些泛着历史华光的照片,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闻推荐
陈荣贵进入8月份,各地普通高考本科各批次录取工作已陆续结束。在填报志愿时,热门专业万人争抢,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近日,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