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鱼儿与变迁的自然
□陈华文
《身边的鱼》
张国刚 著
武汉出版社
在广阔的世界中,从体态庞大的鲸鱼到小如米粒的蚂蚁,构成了一个生动、壮丽的自然。对于某些习以为常的动物,在我们眼里就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倘若说是动物,甚至有些别别扭扭。这里说的动物,就是遍布在江河湖水中的淡水鱼类。淡水鱼类,往往被人忽略,但是它们是生态环境变迁最为敏锐的生命群落。这些淡水鱼类的命运,是环境变迁的“传感器”。阅读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身边的鱼》,可以收获诸多人文启示。
本书作者张国刚是湖北大学的美术专业教师,近20年来潜心美术教学与创作。作为高校老师,他的心思是细腻的,创作中不仅关注人间百态,对万物世界的探究也乐此不疲。
2007年,他加入野鱼驯养爱好者团队,在城市周边河湖采集小野鱼,回家饲养观察。在此过程中,他发现生活在淡水中的鱼儿们,和人类一样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从此,在绘画创作中,鱼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对象。
从2012年开始,张国刚不仅研习鱼类的科学知识,还津津有味地用水彩的方式,描绘鱼儿的那些事儿。他探索“文字+绘画”的方式,对于鱼类开展双重叙事。3000多个日夜里,张国刚走遍无数条河流小溪、湖泊池塘,寻觅着那些被人遗忘的原生淡水鱼类。经过艰辛地寻找、采集,精心地观察、记录,描绘鱼儿矫健的身姿、瑰丽的色彩。就在前年,其绘本《野鱼记》,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但是他的探索并未止步,两年后又推出科普绘本《身边的鱼》。
概括地讲,《身边的鱼》共分为三个部分,即鱼的生命历程、寻踪江湖、鱼的外形。书中用准确而温情的词句、灵动而清新的笔触,介绍了生活在武汉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溪流、湖泊湿地中较为常见的野生原生鱼类。
为了创作本书,张国刚显然下足了功夫。若不是有坐冷板凳的定力,他也不会安安静静地俯下身子,日复一日描画鱼儿的万千气象。从事专业美术创作的人心里都明白,进行正儿八经的油画、国画、版画创作是正途,而痴心用水彩画具象的鱼,且是画插画,实在吃力不讨好。然而,张国刚在科普与绘画这两条看似不搭界的平行线上,寻找契合点、结合点,画出了几百幅令他自己得意、大众认同的科普绘画之作。
本书中提及的原生淡水鱼,若从广义上讲,是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狭义上说,指那些终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生存的鱼类。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万多种,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000种,其中淡水鱼有1000余种。对于淡水鱼类诞生与进化、类型、机能、生存等等,作者在进行系统解读时,充满着文学的诗意与温情。
为什么要用文字写鱼,用画笔画鱼?
书中认为,江河湖水域中生长的淡水鱼类,虽然沉默不语,可是同样也是一个万千世界,这是大自然的造化,特别是中亚亚热带区域内的淡水鱼家族,与同生活在这里的人类一样,总是把美隐藏在平凡当中。鱼类和人类有很多东西是共同的。讲述和描绘鱼类的繁衍、生存与日常,是深度思考人类与环境协调演化的关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艰苦磨炼720天、稳定供货110吨、吨钢效益超千元……截至7月底,20Mn23AlV高锰无磁钢成功轧制、供货。从“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