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古代中原人怎么娱乐?来看三星堆展出的中原乐器文物

成都商报 2019-08-01 01:47 大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7月31日,在笙、箫、瑟、磬等古代乐器的伴奏下,一首《诗经.小雅.鹿鸣》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里吟唱,“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特展正式开展。

在接下来3个月的展期里,游客可在这里一览距今约8000年的贾湖骨笛、6000多年前的红陶鼓,3000年前的骨排箫,还有春秋时期的特镈、编钟等共172件(套)中原音乐文物珍品。

中国古代音乐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记录着先民的情感与生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为礼乐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沉积和丰厚的音乐文化遗存。来自三星堆博物馆消息,本次展览荟萃河南博物院藏史前至近代的中原音乐文物珍品172件(套),展期为3个月。

展厅里,约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夏商周时期的钟鼓磬瑟、管箫琴笙,汉唐时期乐舞百戏、燕乐大曲……游客仿佛进入中原的古代音乐一条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波澜壮阔。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中国礼乐文化中的主体乐器编钟也在展览中亮相。特镈、囗(hua)子受钮钟、编钟、纹饰华美,制作精良,可以演奏相当复杂的曲调,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煌煌钟声,将游客带入数千年前神秘的庙堂之上。

除却经典乐器,古代人还化声为形,将音乐凝固在了各式器物上。

汉魏时期的乐舞杂技俑、灰陶尊上倒立俑,北齐时期西域的黄釉扁壶,南朝时期的吹笙引凤画像砖,这些器物都充分表现了古代人生活与音乐的紧密关系。在这些器物上,有准备出征的将士、有流云飞袖的舞女,有载歌载舞的乐队,有神色生动的演奏……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鼓舞伎乐时期的特征,展现了中原汉民族文化百川汇流的盛景。

展览还特别划出了音乐欣赏区、现场演奏区和放映区,让古乐再次响彻在观众的耳边。

在互动区观众除了可观赏古色古香的长琴等乐器,还可以亲自上阵,体验一下演奏的乐趣。

【贾湖骨笛】

距今9000~7000年,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骨笛以鹤类尺骨钻孔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骨管上的等分符号表明笛孔系经计算而钻成。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这改变了七声音阶源于西方的说法。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为中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特镈】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特镈形制为合瓦形,凤首镂空钮立于舞上,螺旋状的枚均匀分布钲间,前后12组,每组3枚,共36枚。镈口平直,两铣中部外弧。舞部、篆带及正鼓部均饰蟠螭纹。1923年郑公大墓中共出土23件编钟,其中特镈4件、甬钟19件,分别藏于海峡两岸的4家博物馆。

【囗(hua)子受钮钟】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90年河南南阳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

这组编钟的钲部及鼓部均有铭文,经过释读为:唯十又四年叁月,唯戊申,亡祚东鄂。鄬子受乍 (将鼎上将下鼎)彝歌钟,其永配厥休!大意是在某个王的十四年三月戊申日,灭亡了东鄂(国家),一个封地在化名为受的人做了这套礼乐编钟,希望美好的钟声永远伴随。

【吹笙引凤画像砖】

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1957年河南邓县市学庄南朝墓出土。

该画像砖为模印而成,画面表现内容为“吹笙引凤”。其中左边吹笙者应为王子乔,中为衔灵芝仙草的凤鸟,右边披发持麈尾者应是浮丘公。相传王子乔是周灵王之子,喜好吹笙作凤鸟鸣以引来凤鸟起舞。他游历于伊水、洛水一代,被道士浮丘公引至高山修炼成仙。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新闻推荐

“稳就业”再出实招硬招 国务院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家庭生计,一头连着经济大势。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力度落实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