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城阳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汇之郑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诗经》之所以可以千古传诵,有两个人功不可没,第一个是孔子,其二是郑玄。晋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解道康在《三齐略记》中记载“郑玄刊注《诗》《书》栖迟于不其山。”不其山也就是铁骑山,由此可知,郑玄是在惜福镇街道的书院社区完成《诗经》与《尚书》刊注的。2018年6月份,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6月12日,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员谢茂松教授在人民日报第五版发表的《“上海精神”与儒家文化相合相通》一文中指出,孔子的故乡迎来了上合峰会,而青岛是东汉大儒郑玄的讲学之所,至今还有康成书院遗址,由此可见康成书院在整个青岛儒学中的地位是地标性的。
郑玄字康成,今山东潍坊高密县人,他生于汉顺帝永健二年,即公元127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遍注了《诗经》《尚书》《周易》《周礼》和《春秋》等史书,还刻意地调和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对立,使两汉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有了一个良好的归宿,而同时出现了一个经学和小统一时代。因此郑玄也征服了学林,成为两汉经学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而魏晋以后,经学主要就是郑学,郑玄一生不求仕进,唯以求学、授徒、注经为业,他为了求学拜师,几乎走遍了全国。当时大将军何进曾经征辟他为官,他不受朝服,而以普通百姓衣服相见,并于夜深人静时逃走。大将军袁绍也征辟他做左中郎将,郑玄也是婉辞不就。据不完全统计,郑玄婉辞政府的征辟,有十次之多。
据史志可考,郑玄曾有两次来到不其山,在这里筑庐讲学授徒注经,同时带领自己的学生们演习《周礼》,这也是惜福镇演礼社区名字的由来。郑玄第一次来不其山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大约是公元167年的时候,师从马融,学成东归,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在铁骑山下租种土地,来供养老母。第二次是汉灵帝中平五年,大约是公元188年,当时黄巾起义军攻破了北海郡,而郑玄只能带着自己的徒弟,来到不其山避难,避难的那几间茅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康成书院,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院,比湖南的岳麓书院要早八百多年。
历代以来,文人雅士接踵而至,他们于此凭吊怀念郑玄。据统计,用于咏叹书院与郑玄的诗词歌赋多达百篇。书带草是康成书院特有的文化符号,草像兰花一样,叶子有一尺多长,坚韧异常,当地人称为康成书带草。李白有“书带六青草,琴堂幂素尘”之歌,苏轼有“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之咏。后人因敬慕郑康成,在原有康成书院的遗址上建院,后世的华阳书院、下书院、崂山书院、青峪书院,如颗颗珍珠,镶嵌在崂山与城阳的大地上,他们培养大批的栋梁之才。纵观城阳与崂山地域的书院,始于汉代,盛于明清,他们凝聚了康成书院的智慧,继承了康城书院的遗风,朗朗书声从一千八百年前开启,时至今日还在耳边回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佳)为积极响应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