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书评 《城市》—乡村文明的姊妹篇

农村大众报 2019-07-29 14:47 大字

魏志尚

厉彦林先生的作品,已经拜读了很多,从《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再到最近的《地气》。虽然选题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主题是永恒的。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深沉真挚的爱,是对生活,对父母,对乡亲,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因为是活在当下,昔日的精神家园只能偶尔回去探望一下甚至连探望也不可能只能魂牵梦绕,而城市作为和乡村文明并列的人类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重要基础作用。于是,先生的笔墨由乡村中国转向他的第二故乡:城市中国。秉承对祖国、对人民的这种真挚深沉的爱,先生历经十年反复打磨着匠心之作——散文《城市》。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7月,《人民文学》在头题位置上发表了散文《城市》。作为中国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自创刊以来,少见头题刊发散文,今年又恰逢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此时刊发《城市》,意义可谓重大。

如果说,《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地气》等书写的是先生对父母、对家乡的爱,对昔日农耕生活的深情眷恋,对田园牧歌式文明的回忆,是优美的抒情诗,那么,《城市》则是先生对乡土文明外延的观照,是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理性审视,是饱含着深刻内涵和高屋建瓴的境界的哲理散文。无论是乡村文明的深情讴歌,还是城市文明的理性审视,一以贯之的,是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时代的洞察、忧思与情怀,是浓浓的家国深情。

饱含对成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城市的挚爱,先生从历史、文化、社会以及自身的经历等广阔视角出发,宏观着眼,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力透纸背,诚恳而真挚地书写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虽非鸿篇巨制,但城市化进程中的点点滴滴成就,尽收于笔端。

“心事浩茫连广宇”。作为一位深怀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先生并非仅仅是城市化的一个歌者,并非仅仅满足陶醉于城市化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而是怀着忧患意识,冷静地观察到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光鲜亮丽的背后不尽人意的现象。对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发展的这些瓶颈性问题,先生并不讳疾忌医,而是直面矛盾,勇对困惑,提供药方,对症下药,饱含着期冀提出了真知灼见。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无法有效地化解发展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矛盾,忽视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城市的个性塑造,丢失了城市积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符号,丢失了自我,变得面目全非,对此,先生以中外名城喀什老城和东伦敦为例,指出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改善民生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和平衡点,即:既保留城市原有风格特色,又要注入现代元素,从传统中去传承和弘扬记忆元素并把它融汇到现代生活中来;不仅要恢复历史风貌,还要强化在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功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发挥历史资源的当代活力,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快速发展时,因为是“摸着石头过河”,城市未超前考虑人口、产业、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发展规模的匹配度,最终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虚高、管理粗放、应急迟缓等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患上“城市病”。对此,先生开出了一系列药方:诸如城市规划要脚踏实地,节约资源,利己利人,以人为本;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兴建主体鲜明的特色小镇,像“城中村”等;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同城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变革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追求绿色生活、文明生活;城乡统筹,使生产、生态、生活相融。

更令人感动的是,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先生从共享发展的角度,期冀城市能给他们创造拴心留人的创业生态、家园生态和高品质养心养人的文化生态,将他们的权利保障与福利保障提高到较高层面上,增强他们对城市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进而让他们从深层融入城市,共享城镇化发展红利。

“城市”是一个时代的话题,作为一个从故乡风雨中走来,如今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先生的地位和角度可能变化了,但不变的是一颗平常心,永远拥有土地的厚度和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高度,无尽的历史深度和无穷的生命活力。作为一位懂得土地的城市人,先生不忘初心。他的情思,一头系在乡村,一头系在城市,站在城市制高点,眼望“现代化的都市如同传统的村庄,片片摩天大楼如同小小的积木块,”希望繁华的城市与古朴的乡村,如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合着祖国跳动的脉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齐头并进,熠熠生辉!

新闻推荐

著名口腔医学专家林琼光逝世 曾求学海外学成报效新中国

澎湃新闻记者从林琼光教授治丧委员会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口腔医学专家,原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第八届北京市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