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乘坐公交的幸福感如何?这份分析报告里有答案
公交优先,正在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著名交通专家罗伯特·瑟夫洛最先提出了“公交都市”概念,它是指一个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形态和谐发展的区域。这个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城市交通战略,正在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如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也成为我国超特大城市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现在上海市民对公共交通出行的体验度如何?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等共同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全国50座重点城市中,首次针对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发布了“绿色出行意愿指数”。这份报告给我们了解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提供了一份有意义的参考。
上海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怎么样?
根据《报告》,在全国50座重点城市中,南京、兰州、西安为绿色出行意愿最强的前三名,上海排名第四,在超大城市中排名领先。
从《报告》看,上海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例如,在“500米站点覆盖率”上,上海在所有重要城市中次于昆明、成都,排名全国第三,意味着通常市民步行500米就能找到公共交通站点。同时,上海的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也不算高,意味着公交线路设置较为合理。
不过从缺点看,上海的线路网覆盖率在50座城市中排在中等水平,意味着部分区域还存在公共交通出行的空白。此外,在上海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进入公交系统到离开公交系统的步行距离比较长,达到1088米。对此,《报告》撰写者认为,“步行距离最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海500米站点“步导可达性”不高。所谓“步导可达性”,通俗地说就是“看得见并能走得到”。虽然上海公交站点网点很密集,但有些站点设置受外部影响较大,这就造成了实际可达性较低。比如,市民前往“近在眼前”车站,可能需要翻越天桥、穿越地道等。
二是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衔接距离较长。比如,乘客乘坐轨道交通后换乘公交车,两者的站点距离较远。
三是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市民出行距离比较长,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那么,如何缩短公共交通出行的步行距离呢?其他城市的数据或许能提供参考。例如,可以引入骑行服务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报告》指出,对上海来说,通过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借助共享单车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可以有效缩短市民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出行的步行距离。
有网友表示,上海公交线路覆盖面较为广泛,总体而言乘坐公交的感受不错,也并不感觉要走很远才能乘到车。但是,乘坐地铁往往需要走一些路,有时要走10到15分钟,还有些地铁换乘要走比较长时间。
还有网友表示,上海有一些特殊地形,在这些地方公交就不是非常方便。比如,苏州河沿线乘坐公交就不是特别方便。虽然出行有公交车乘坐,走到公交站也不远,但是车辆过河往往要绕很大一圈,花费时间长,如果高峰时间遇到堵车时间就更长了,而走到地铁站则需要一些时间。
不少网友表示,骑行服务确实可以改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过共享单车的管理也要跟上,否则会引发车辆乱停放的新问题。此外,上海是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大城市等的城市道路交通情况和市民出行需求不同,应当寻找适合自身情况更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
上海市民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感如何?
根据《报告》,在超大型城市中,深圳被认为“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最高。
某知名电子地图平台表示,“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全面刻画了城市地面公交运行状况,从“全市全天线路运营速度波动率”“人口出行热度核心区全天公交平均运营速度”“人口出行热度核心区高峰期社会车辆与公交车速比”多个维度描述城市地面公交运行水平。在深圳的经验中,除了完善公交出行基础设施外,线网优化也能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感。
数据显示,将今年第二季度与去年第二季度相比,深圳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线网优化,南山、保安、罗湖都有部分线路被取消,深圳也成为50座城市中线网优化力度最大的城市。在此轮优化中,虽然线网数量同比有所下降,但不同线路的衔接、站点的设置更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所以,在所有超大型城市中,深圳的公交出行步行距离最短。
相关专家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市民公共交通的出行意愿及公交出行幸福感,还可以集各家之长。例如,从北京的数据看,公交专用道能明显提高公交出行的效率。以北京人口热力核心区内早晚高峰的公交为例,比较“有公交专用道覆盖”和“无公交专用道覆盖”两类公交的差异可以看出,在上个月的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有公交专用道覆盖”路段的公交平均速度为17.26km/h, “无公交专用道覆盖”路段平均速度 14.90km/h,有专用道覆盖的公交效率显著高于无专用道覆盖的路段。
还有,缩小公共交通全天线路运营速度波动率,也有助于提升公交出行幸福感。《报告》显示,在50座城市中,宁波全天线路运营速度波动率最小,意味着城市地面公交的运行效率最稳定。在超大型城市中,深圳波动率最小,意味着深圳在同体量城市中公交的运行效率最稳定。运行效率稳定意味着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时,对所需时间的掌控度能更高,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公共交通的信赖度。
有专家认为,上海地下交通高效率降低了市民对地面交通的刚性需求。有数据显示,上海轨道交通里程为700多公里,上海地铁客流每日达1200多万人次。专家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网友的印证。比如,有网友表示,在地面和轨道交通两种方式中,往往会首选轨道交通,因为轨交不堵车、速度快、时间准。也有网友表示,在一些非高峰时间,有的公交车上只有寥寥几名乘客,让人感觉公交车司机也很孤单呢!
即便有地铁,地面公交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提升上海市民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感呢?有网友建议开发能够查询班车时间的公交APP。目前,上海公交车站普遍有下一班车何时到的提示,但是似乎并没有相关的手机软件查询车辆运行情况。国内一些城市比如青岛就有类似APP,从手机上就可查看公交车何时来,市民可以此为参考选择更合适的时间出门,减少等公交车的时间,出行也会变得更有效率。
(原标题:《在上海,怎样乘公交最幸福?》,有删减)
新闻推荐
近日,滴滴公司准入安全负责人公开称,保守估计网约车黑产市场规模达10亿元。滴滴公司还称,对“人不符”现象直接是永久停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