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申业华与画长厮守

德阳日报 2019-07-24 08:35 大字

□马一平

1954年正值西南美专与全国几大美专同步开办附中,我正好那年初中毕业赶上这历史机遇,在重庆录取的十六名新生中,我和申业华都榜上有名,那年我十三岁,他十六岁,自然成了我的师兄。该师兄正值青春期,满脸繁星般长满青春痘,我那时除热表两画之外,还诸事不懂,却比他更不安分,从无午睡习惯每每干扰四邻,常让这师兄很不开心。申兄具有忠厚质朴的秉性,这来自他工人家庭的传承,他政治上要求进步,从无整人之心,这在特定的背景下已属不易。生活中能不时出现一点轻松愉快的小趣闻,比方每天朝读时他喜欢朗读诗歌“一朵朵红花山顶顶里开”,他常能连续读出四五个“顶”字来,因此各类人看他都觉是一个可爱可亲的人。附中毕业我们升入学院,我学油画,他学版画,但那时美院学生人数极少,同年级的国、油、版、雕专业都属造型艺术系的一个班,除专业课分别上之外,其余课内外一切安排都在一个班里,因此过从颇密,毕业实习又一同下到黔西扁担山布衣族地区,也就在这时,我在他身上发现了让我惊异的光斑:一向在所谓绘画基础能力上不算出彩的申业华,在布依族村寨里画的那些人物与场景速写以及黑白画的小构成里,他能抓住一种十分动人的感受,一种我自己似能感受到却又不能主动捕捉到的东西,而在看了他的画以后再反观生活却能更强烈感受这种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艺术感受力,让我十分折服。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他当时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画面至今在我记忆中十分明晰。

毕业之后的申业华,按照组织的分配到了当时的绵竹县文化馆,“深入基层”,这个根扎得不可谓不深,长年的本职工作就要求他和农民打成片,完成各种繁杂的事务,而且他还娶了一位农村户口的妻子,哺育了三个孩子,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可以想见在那年月要付出何等的辛劳!然而师兄不改初衷的是从来对于绘画的那份挚爱与不舍,他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创作。虽然基层的文化工作不能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视野的制约和长期的工作规范所形成的审美导向势必约束他毕业前那种极具个性的倾向的自由绽放,但他始终呕心沥血地创作着,大批量的油画、版画、年画作品记录了这位艰辛的艺术家无悔的执着。

如今的中国画坛早已是艺术多元化的格局,各种艺术观念、表现语言、时尚技法显得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相形之下,申业华的绘画确实没有丝毫时髦新锐的气息,但他的作品却有一种不假修饰与造作的动人之处,究其原因乃首先在于他所画的都是率先打动他自己的东西。不是为了销路和功名、仅仅为了画他情不自禁思画的东西,因此,申业华的画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绝非言不由衷而是情动于衷。饱含情感是作品动人的先决条件,但真情实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正如苏珊,朗格曾说:婴儿的啼哭是真情实感。但并不是艺术,因为它并不具有艺术形式语言。那么。我们不妨研究一下申业华作品在形式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整体上说,不同的艺术家个人的画风与品格大相径庭,常有“巧”与“拙”之别,巧与拙并非区分高低的依据,但“巧”的作品常伴随灵动、机变的特点,显得特别“技巧”。而“拙”的作品则显得朴厚凝重往往显得天真。而申业华的作品显然属于后一类型,此种画风与品格正好对接画家对于所描绘事物的质朴感受。这种“拙”的艺术趣味在构图、造型色彩和笔调上都高度和谐地产生一种共生效应,画家掌握的绘画技巧总是搅拌着近乎原生态的天然养份。他的构图常常采用较为直白的方式,有的甚至童贞般地简洁和象征意趣,造型上舍弃了许多细琐的结构真实而全力地把握对象自然的情韵,色彩上常常采用较为鲜明的组合但并不导致华丽,表现技法上宁可滞涩而绝不追求流利,这正是一些艺术家在掌握了相当的绘画技巧却又试图重新寻回的东西。他的作品还让人联想到传统的画像砖、民间雕刻、剪纸,当然还不能不提到被誉为中国几大年画之一的绵竹,作为申业华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一年,耳濡目染所带来的滋养,而这一切和他内心的诉求又如此合拍,因而成就了申氏的个人画风。

常言“画如其人”,用在申业华身上也正是那么贴切,在他的人生“奔八”的里程中检阅他一生的作品,我不禁感叹,其人活得真实、画得真实,因此哪怕人生纵有些许不尽人意的事,也从作品的创造中得到补偿了,而作为总体上活得紧张与纠结的当代人,也似能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一种精神的补偿。

马一平,川音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美术教育家、国务院津贴专家。

新闻推荐

这些健康守则有了国标 小眼镜、小胖墩、癌症防控等健康问题纳入重点

★日常生活中尽量多动健康的身体源自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