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三农”媒体楚雄行①云南紫溪彝村: 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

农村大众报 2019-07-23 13:44 大字

彝族姑娘唱起祝酒歌。“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紫溪彝村牌坊上刻着的这副对子,其实是紫溪彝村最近二十几年的村史。

在云南省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1994年以前,今日的紫溪彝村还是十几公里外的吕合镇西静河村。在群山环抱、松柏蔽日的西静河原始森林河谷,老西静河村21户130多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说日子过得清闲,但吃了上顿没下顿却是常有的事。

1994年,为支持西静河水库建设,老西静河村全村80多户300余人,三步一回头地搬到了现在紫溪彝村。虽已过去了25年,今年68岁的紫溪彝村村民李和有对此这次搬迁印象依然十分深刻:“刚开始不愿搬,可想想国家建水库也是为了老百姓好,虽然不舍得但大家还是搬走了。”紫溪彝村的村民一直愿意跟党走,就像1958年4月15日,楚雄成立彝族自治州的喜讯从收音机里传进西静河村,21户130多名村民一起来到村后跳歌场点燃篝火,吹拉弹唱跳到东方发白,这样的场面一连持续了3个夜晚。

1995年4月,历时5个多月,在紫溪镇宋村营盘梁子,老西静河人全部成了紫溪彝村人。“刚搬来时,这里啥都没有,每天还得起早摸黑往返几十公里回老家种地。”李和有说,后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帮扶下,紫溪彝村慢慢解决了土地少、增收难的问题,村民的生活开始走上正轨。在这期间,李和有也盖起2层小楼,搞起了农家乐,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眼看生活步入正轨,2014年,国家规划的广大铁路复线(广通—大理)建设穿村而过,为支持铁路建设,紫溪彝村一组50户人家又一次面临全体搬迁。为了延续紫溪彝村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为了避免陷入“越搬越穷”的怪圈,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紫溪彝村先后争取到各级资金1.09亿元,实施一组50户民居搬迁新建和二组34户旧房提升改造的惠民工程。

山清水秀林葱茂,飞甍碧瓦人如织。2014年底,紫溪彝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样。几十栋富含彝族风情的农家院依山而建,皆是雕梁画栋,引人驻足;1万多平方米的青松湖接天映日,祭龙祭树,观景垂钓,皆在此地;新建的彝族文化传习所里更是装满了对优秀彝族文化的回忆和梳理;6000平方米的火把广场上,祭火塔、太阳女神圆雕、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十兽图腾柱等阵列其中;此外,彝村还成立了葫芦笙队、对歌、吹笛子等15支彝族歌舞表演队……

64岁的紫溪彝村村民李德秀的农家乐就建在村口,每年国庆节、火把节和彝族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她家里就挤满了游客。“刚搬来时还是以种果树为生,现在靠着旅游产业每年就能挣10多万元。”如今,李德秀还是村小组组长,负责带着村里的36名妇女搞彝族刺绣,这是她们借助乡村旅游平台展示民族文化的好途径。

由于游客越来越多,紫溪彝村渐渐有了名气,极具民族风情的彝族文化表演队也活跃起来。37岁的紫溪彝村村民杨正雄现在是歌舞表演队的队长。每天下午4点,他准时带着13人的表演队给游客们表演彝族歌舞,直至晚上游客散去。

靠表演民族歌舞,杨正雄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此外,他用自己的房子入股村里的旅游企业,闲暇时间再去农家乐打打工,算上租金和分红,每年他家还能再挣10多万元。

二十年间,经历了两次搬迁的紫溪彝村非但没有陷入贫困深渊,还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村庄发展和村民致富路上的大跨越。据悉,2018年,紫溪彝村全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50万元,实现户均总收入9.98万元。紫溪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21元,比1994年的500多元翻了近30倍,彝村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真正实现了“腰杆挺起来,腰包鼓起来,笑容露出来”。紫溪彝村也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如今发展势头强劲、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

新闻推荐

魏拯民:为拯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

●魏拯民(资料照片)新华社太原电(记者许雄)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乡王村的魏拯民故居经过修缮,最近正在策划布展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