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古老的火把节 □郑显春
中国太大,因为地理环境、气候、饮食、山川物产、风俗习惯等的不同,造就了各地千姿百态的生活形态。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告诉我们,“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社会就是熟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必须要靠一个稳定的基础来维系,土地、村落就承担了这个角色。人有生死和来去,只有土地和村庄永远在那里。
农耕社会的村落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所以村庄对外部世界有种本能的抗拒,是比较封闭的。正是这孤立与隔膜,让乡村对传统节日的完整保留方面做得更好。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甚发达的地方,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度相较于交通发达、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和大城市更好。大城市的年轻人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显然更热衷,对有些传统节日似乎比较淡漠,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农耕社会的节日是围绕着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来制定的,举个例子,比如说端午节大家一致认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但在农村,广大民众根本不知道屈原为何人,只知道端午节时就要栽秧,而且也不叫端午节,叫端阳节,并且分成了大端阳、小端阳两个节日。
火把节是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传统节日,虽然各自的表现形态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基于农业生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出众多的活动,从这些活动里你能看见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影子。
西南地区多山地,少平原,多民族的混居和大山、大河的阻隔,造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的隔膜,所以不管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不以民族来区分的,而是以居住在一块小盆地、一大片山坡、一个河谷地带里来进行的。这是否可以成为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一个研究课题?
我故乡的火把节,主要是彝民族的节日,但汉、彝、藏、纳西混居的这块小盆地里,在相同的地理环境里,因为气候和农作物的出产形成的大同小异的饮食习惯的影响,模糊了一些不同民族之间的界限,很多东西相互融合的程度加深,很多人互相都通晓对方的口头语言,日常生活中一般的交流和沟通根本不成问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在我的故乡过火把节是不分民族的,而是每一个村庄的节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每年一到火把节,村里管事的人说今年要“打老牛”了,整个村庄就骚动与喧哗起来。“打老牛”说明今年的火把节会很隆重。
每个村庄并不是每年都能“打老牛”,能够“打老牛”说明这个村庄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了。如果遇上收成不算很好的年份,全村人就杀一头肥猪。再惨淡一点,各家就自行到街上割两斤肉过火把节。总之,不管生活的光景如何,火把节还是要过的。
在过火把节时“打老牛”或杀肥猪时,全村每一户人家是不以人口而以“锅口”来摊钱的(我认为这是农村最原始、最纯朴的公平)。火把节那天,管事的人买来老牛或肥猪,全村人一起动手,把牛或猪杀死、打整、解剖,再分成均匀的小堆,然后按照“锅口”来分给各家各户。这时的村庄,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那炊烟袅袅,户户飘香的场景,让多少游子流下了眼泪。我多么和谐、温暖的家乡啊,那飘荡在村庄上空的炊烟和欢笑声,透着一个村庄的乡情、亲情和无比珍贵的凝聚力。
所以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过火把节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在过节的过程中,乡亲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大家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彼此帮助、抱团取暖,共度不可预知的生产、生活难关。
当然过火把节最开心的还是村里的年轻人和小孩子,一是可以吃肉,二是夜幕降临时可以“耍火把”。
在火把节来临的前几天,我们用稻草把箭竹棍、小木棒、干蒿草捆扎在一起,静静等待火把节的到来。
火把节这天,吃了晚饭后,天刚刚擦黑,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点燃火把,年龄大点的一起冲向村庄外的田野里,年龄小点的便在父母的看护下在村道里举着火把来来回回地跑,直到火把熄灭。
我们大家是跑,不是走。我现在回想,唯有跑,大家才能将那种兴奋、快乐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举着火把在村庄周围的田野里跑,这时可以看见邻近几个村庄的田野里也有火龙在奔跑,他们成了我们的风景,可能我们也是他们的风景。
夏日的田野,蛙声、虫鸣此起彼伏,凉风习习,我们举着火把在田埂、地头跑着,仿佛听见了水稻灌浆、包谷拔节的声音。我们一边跑嘴里一边发出“欧、欧”的吼声,因为没有注意脚下高低不平的路,不时有人摔倒。待到火把燃尽,我们还意犹未尽,但还是回头向村庄走去,这时是慢慢地走,不是跑。在回村庄的路上,队伍不知不觉会不断减少人,有人说那是去谈情说爱去了。那时我们还懵懂无知,待多年后我才明白了,那是平日里有情的男女借火把节的名义,避开父母的监视,借助夜幕的掩护,彼此互诉衷肠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不知道这些有情人是否最后都终成眷属了,我只知道,在封闭落后的农村,在无形的礼教的影响下,爱情对于那些渴望自由的青年男女来说是一个多么奢侈的字眼,能够自由恋爱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我祝福那些有情人,并且感谢火把节。
在我故乡的火把节的那一天,小孩子们是快乐的,有情的青年男女是幸福的,乡亲们的笑容是满足的。
这就是故乡充满了乡野气息的火把节,原生态的火把节。火把节之于故乡乡亲们的意义,那就是快乐、幸福,虽然短暂,但足够了。
新闻推荐
7月21日,一名套马手正在驱赶马群。当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在巴彦胡舒苏木白马繁育基地的草原上进行套马活动,向广大游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