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徐中玉在青岛:民国山大最后一位“缪斯”

青岛早报 2019-07-22 07:31 大字

2019年6月25日凌晨3时35分,一颗享龄105岁的文坛巨星陨落了——1934年入读国立山东大学、1946年出任复校后国立山东大学副教授的徐中玉在上海安然辞世。徐中玉生前供职的华东师范大学在讣告中罗列了“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头衔。对于青岛来说,徐中玉的逝世意味着,20世纪30年代青岛文学艺术界唯一健在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文艺社会活动家的离去。徐中玉见证了20世纪30—40年代青岛文学艺术与大学教育的沧桑变幻,他称得上是民国山大最后一位“缪斯”。

从江阴到青岛的莘莘学子

徐中玉,1915年2月15日 (夏历乙卯年正月初二)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清贫的中医之家。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家里没有一分田、一间屋,两个姐姐仅读了初小就辍学在家织袜,全家苦苦支撑着徐中玉这个唯一的男孩读书。

在懵懵懂懂的少年岁月,徐中玉自言“时常午夜难眠”,“不幸带来苦恼,苦恼引发思考”。贫寒的家境无法满足徐中玉的求知欲望,1929年他考入省立无锡中学“既免学费还免膳费”的师范科。在这里,徐中玉读了“创造社”“语丝社”“新月派”“现代派”一些文学作品,由此培养起写作兴趣。读免费师范,必须在毕业后到小学服务两年方可继续升学,1932年徐中玉来到江阴县立澄南小学教书,并兼任教导主任职务。两年的小学教师生涯,既为徐中玉积累了一点维持后续求学的费用,也使他获得了一些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国立、私立和教会大学林立,徐中玉凭任教服务证明书可以投考年学费24元的国立大学。可他没有在上海的同济、复旦、交通、南京中央大学等国立大学中做选择,而是舍近求远来到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海滨城市青岛。此前,任教国立山东大学的姑表兄郭斌龢写信告诉徐中玉:青岛地方清静,学校师资力量强,又可照顾他。郭斌龢长徐中玉15岁,系清华公费留美哈佛专攻西洋文学的归国教授,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权威学者。另外,几个当年无锡师范科考入山大的学兄也来信鼓励徐中玉报考。徐中玉最终决定走出苏南,后来他说:“这一决定可说基本已确定了我一生的走向。 ”徐中玉在激烈的国立大学20:1招生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被山大录取。 1934年夏,从未离开江尾海头的徐中玉从上海乘轮来到青岛,开始了大学生涯。

徐中玉对山大中文系开放的学风和现代教育观念尤为赞许。他说:“在山大的三年中,我受到许多老师们的教导与教育。先后有游国恩、萧涤非、闻在宥、洪深、老舍、台静农、颜实甫、叶石荪、罗玉君、黄孝舒、张喣等等。 ”徐中玉在多篇回忆文章中历数当年山大教授的教学风格。例如:中文系主任张喣读北大时辩论老子曾得到梁启超的赞赏,在山大讲庄子“非常生动”;清华足球队队长萧涤非讲的是古典文学,后来成为杜甫研究的知名专家;老舍开了一门“小说作法”、一门“欧洲通史”,他学的不是历史,但开“欧洲通史”课,讲的是自己在欧洲的所见和感受,他讲小说讲自己的好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丁山讲中国通史,“上课只带几支粉笔,滔滔不绝”;游国恩讲楚辞则“清晰细密,循循善诱”;对闻在宥的语音学,徐中玉虽“无意于训诂、音韵之学,对他的课仍有相当趣味”;叶石荪讲授文艺心理学,“不但对外国文学,也对古代文论资料非常熟悉,自己能填词,有时就联系自己的填词经验,来论证研究心理学与理解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外文系主任洪深是江苏常州人,与徐中玉同为苏南老乡,他们一见如故。洪深导演《寄生草》,要徐中玉去跟他学,徐中玉一心只想研究学问,但还是在演出时出任“提示”,后来徐中玉专门写了《洪深先生二三事》一文。

来青岛读书求学者很多,但少有徐中玉这样细腻入微地洞悉并承继教授的讲学风格,念兹怀兹,终生不忘。

15万字未刊的《芭蕉集》

徐中玉对文学的喜爱是在青岛读山大时形成的。他写下了一组题为《绿色的回忆》的散文,包括 《春风杨柳花开》《夏日海山归舟》《雾里黄昏槐影》等篇什,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住在青岛已经两年了,虽然是在寄给远方人的鱼雁里,我也还不会为它记下个把清嫩的影子,我没有自信能把它记得很实在的一般好。 ”

青岛时期徐中玉文思泉涌,同时他需要“自力更生,维持学费”。读大一时,他用的是自己当小学教师的积蓄,他自知不能给贫寒的老家增添经济负担。徐中玉在上海的《东方杂志》发表了长达两万字的评述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文章,此文“得了80块大洋稿费”。徐中玉为此说:这“是我大学生时代一次所得最多的报酬,几乎够我读一个学期的各种费用了”。徐中玉在天津《国闻周报》发表的中篇小说《一个女教师的故事》连载两期;他还在胡适编的《独立评论》上发表散文《从江阴到青岛》,胡适在“编后记”中特别标注作者是山大的学生。此外,徐中玉还在林语堂编的《论语》及《人世间》和《宇宙风》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学评论、小说和杂文。

徐中玉凭借在文坛的名气和在山大同学中的威信,山大文学会公推徐中玉担任主席。 1935年9月,徐中玉在中文系发起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国文学会,1936年国文学会改组分为新文学、经学、诗词三个分会。新文学分会由徐中玉担任干事,成员有蔡天心、吴綪、狄克东、唐棣华等人。

徐中玉看到天津《益世报》副刊《语林》与自己的笔路相近,就频频投稿。主编吴云心非常喜欢徐中玉的文章,便邀请徐中玉每周为《语林》编辑《益世小品》。《益世报》作为中国北方仅次于《大公报》的第二大报竟放手聘请一位素不相识的大一学生编辑副刊,“不仅业余,而且异地,每周一期的稿子,都是从青岛寄到天津发排”,这一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对于徐中玉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和鞭策。徐中玉在《益世小品》的编辑中,约请山大及青岛文学艺术界名流,包括老舍、洪深、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杜宇、王亚平、李同愈、李长之、韩北屏、西蒙、孟超等撰稿。 1935年,徐中玉将大学期间发表的作品选出15万字结成《芭蕉集》,请老舍、王统照赐序。老舍为徐中玉《芭蕉集》撰写的序言曾载《益世报》副刊,其中有这样的话: “徐君的文字已有了很好的根底,无论写什么都能清楚有力;他知道怎样避免无聊的修饰,而简明地说他所要说的话。有这个基础,再加以经验与努力,他是有希望的;事实上呢,他也确实是个很缄默而用功的学生,所以我似乎已看见一个青年写家就马上要来供献他更好的顶好的东西给我们了”。徐中玉将《芭蕉集》交给上海赵家璧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但因不久后全面抗战爆发,出版搁浅,《芭蕉集》未能面世。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山东大学南迁。1938年山大与中央大学合并,徐中玉进了中大,他还被推选为中央大学文学会主席、校学生会研究部部长。在大后方抗日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徐中玉不断在 《东方杂志》《国闻周报》《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大风》等杂志发表文学评论文章。经老舍推荐,徐中玉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7月徐中玉毕业。受表兄郭斌龢等学术榜样的影响,徐中玉选择了“读书救国”的道路。对于当时做官或从商这两个热门出路,徐中玉均无追求,他坦言:“理想的职业是步两个表哥后尘,研究学术,争取将来当个比较自由的大学教授。”1941年徐中玉任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山大复校经历身份蝶变

徐中玉在国立山东大学的蝶变,是1946年山大复校后受聘副教授。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此时,徐中玉分别接到了山东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聘书。由于山大是母校,是他走出江阴梦萦魂绕的求学之所,最终他选择了山大。 1946年暑假,徐中玉偕妻子从上海乘船到青岛,同行者还有体育系教师宋君复。徐中玉一家住进坐落在欧阳路(今合江路)2号的山大第二宿舍。

据史料记载,复校后的国立山东大学为适应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训育管理需要,学生的课外活动由训导处负责,徐中玉在山大除了教大一国文,还在训导处负责课外生活组的工作。1946年12月,徐中玉在《国立山东大学校刊》复员纪念专号发表的 《课外活动组的任务与希望》一文提出: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对大学生的课内学习产生重要的帮助,而且“大学的优良风气,时常要从课外活动方面去设法培养”。徐中玉明确提出课外活动“决不应该是消极的‘统制’或‘限制’,而尤应着重在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徐中玉还为青岛、济南的两家报纸副刊编稿。徐中玉为《民言报》编《每周文学》栏目,为济南《山东新报》编《文学周刊》专栏,他不断地向王统照、许幸之、骆宾基、臧云远等朋友约稿。《民言报》虽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控制的喉舌,但文艺副刊却大体保持了进步、正直、充实的特色。

1947年5月31日,国立山东大学学生自治会为响应北京大学学生提出的6月2日全国 “反内战日”的建议,决定6月2日罢课。徐中玉与王统照、周钟岐、杨拱辰、高哲生、张学铭、童第周等教授在会上公开发言表示支持。一次,徐中玉与臧云远等人在齐东路丛良弼公馆商讨全国文协青岛分会事宜,不料被反动当局的密探暗中盯梢。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丁治磐以“奸匪”嫌疑,密报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部长朱家骅密电山大校长赵太侔查处。赵太侔压下电报未动,不日赵太侔又接到第二封“督办”密电。赵太侔回电称:徐中玉“以写作争取文艺界之地位,立论稍激,系近来一些作家之态度,徐亦未能例外,唯在本校任职期间尚未发现有何显著之活动”。迫于上峰的威逼,考虑到徐中玉一家的安全,一天深夜,赵太侔悄悄来到徐中玉家,说出教育部两次密电要惩处徐中玉,并让徐中玉看了密电原件。赵太侔很无奈,希望徐中玉迅速离开青岛,并表示可以为他介绍到内地任何一所大学任教。徐中玉相信赵太侔的诚意,但他谢绝了赵的介绍,回到了上海。徐中玉对青岛的友人说:“如果没有这件事,我可能一直在青岛,直到现在。 ”

以山大学风锻造《大学语文》

徐中玉始终对青岛、对山大充满深情。2008年11月22日,徐中玉在致张籍中的信中称:“新中国成立后我到过青岛三次,都是来参加学术研讨会,一次住在‘八大关’,一次住在海滨一所新建的宾馆里,每次都抽空去老地方转转。……我永远记得青年时代的思想人生转变是从山大开始的。”1991年,徐中玉发表了《两次在山大的回忆》的长文,对当年在国立山东大学深有接触的四位教授老舍、叶石荪、颜实甫和台静农,一直悠然忆念。可惜,老舍“‘文革’初竟以自沉来抗诉其说不尽的痛心”;颜实甫“文革”在川大“多次惨遭批斗毒打,……竟即惨死”;叶石荪则“早已抑郁而逝”;台静农去台后“寿终旅寓”。徐中玉由此感叹:在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充满着苦难、期待、希望、努力,却几乎都受到极大的误解,冤屈,最后连极可宝贵的生命都失去,牺牲了。这种历史教训太可悲、太沉重、太深刻了。我们真已都搞清楚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吗? ”为什么?徐中玉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玉经章伯钧的介绍加入了民盟,自1952年起他执教华东师范大学,历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他还兼任高教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57年“反右”时,徐中玉因应领导和报界“热邀”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发表了几篇文章,结果以提倡 “教授治校”“学术至上”的罪名被打成“右派”。 1966年“文革”来临,徐中玉被投入“监改”。从“右派”到“摘帽右派”而“老右派”,整整20年,徐中玉对自己遭遇的政治厄运十分坦然。 1984年,徐中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1984年,徐中玉担任了两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系里出现了富有活力的新气象。在学界不时被提起的是,徐中玉做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凡是在创作上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单一考试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赵丽宏的毕业论文是一本诗集;孙颙在学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冬》1979年出版,徐中玉当即发表文章给予热情支持。一时间,中文系出现了全国知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被称为培养“作家的摇篮”。徐中玉的学生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南帆、毛时安、陈伯海等,如今都成为著名作家。

徐中玉在语文教育与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徜徉、薰习了几十年,自感大学母语文化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优势。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不满当时的语文教材,专门邀请徐中玉倡导恢复大学语文课程。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也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 1980年,由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起,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很快,大学语文课成为普通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外,面向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为了解决教材问题,在1980年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组成了由徐中玉任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徐中玉自此成为全国大学语文学科的“实际掌门人”。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困惑和远离文学阅读,一方面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背景下,徐中玉确定了教材选编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主的原则,从先秦两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形成了系统的文学教育。这一指导思想缘于他当年在青岛山东大学的读书经历。他读大一时,山大指定课外通读《论语》和《史记》两书,必须“上交自己重新标点过的这两本书,并写出简要的读后感”。2018年,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出版了第11版,累计发行超过3000万册,深刻地影响了几代学子,为母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与尊重。

1989年,徐中玉出任第四届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后任第五届主席。他还是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执行副会长、国家教委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兼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任《文艺理论研究》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学术顾问等职务。一生创构浩瀚,写作、编著出版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 2013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6卷本《徐中玉文集》,展示了徐中玉领袖群伦的人文风范。在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的徐中玉百岁诞辰纪念会上,徐中玉献出了稿费等生平积蓄100万元设立“中玉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100万,每一分、每一厘都是这位清贫简朴的学者多年的积蓄和笔耕所得。

的确,徐中玉的高寿是淡泊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朴素一身,淡然一世,生前的住房仍旧是20世纪50年代华东师大最旧的老宅,这是他一家“文革”后迁入的,总共90多平方米。家里的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没有一件新式的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斑驳或脱落了,连他那副老花镜也是在地摊上花15块钱买来的。徐中玉作为中国最年长的现当代学术史上的著名学者,不仅以优秀的作品嘉惠文坛与学界,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垂范后学,他的睿智豁达,境遇无论顺逆都孜孜于学术的品格,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语文教育界,树起了一座令人仰止的丰碑。

徐中玉逝世后,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均刊发送别徐中玉的报道。中央领导孙春兰、陈希及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吴官正,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长应勇等送花圈表示哀悼;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作家协会、民盟中央办公厅也送了花圈。告别仪式敬献徐中玉的挽联是——

立身有本国士无双化雨春风万里何止沪滨滋兰蕙,

弘道以文宗师一代辞章义理千秋只余清气驻乾坤。

徐中玉先生千古!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翟广顺

新闻推荐

去喀纳斯游玩注意事项

1、喀纳斯地区昼夜温差大,建议酌情携带冬季棉衣;2、喀纳斯无4G网络,只有3G或2G,个别地区没有信号(经鉴定,中国电信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