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无障碍设施和每个人都有关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7-21 01:32 大字

日前,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文军,在云南大理考察无障碍设施时不幸因意外去世,使得无障碍设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1989年4月我国第一部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至今已有30个年头。不可否认的是,30年里,很多城市无障碍设施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无障碍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如何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师李迪华,曾经组织学生在户外实践,让学生们带着两辆婴儿车、两个轮椅和六副拐杖,3个小时的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何为“寸步难行”。有的必经之路没有无障碍设施,轮椅卡在了公园的L型门口,拐杖卡在了石头缝里;有的地方有无障碍设施,但要么已经存在障碍,要么设计不合理反而增加了危险,婴儿车沿着盲道,撞在了斜拉电线上,或者被随意停放的汽车和共享单车拦住去处,轮椅面对陡峭且有锯齿的无障碍坡道,坐在上面的人宛如面对即将下坡的过山车。

这就是很多地方无障碍设施的现状。有的无障碍设施建起来了,但在关键节点上未能接通,形成出行“断头路”,有的无障碍设施缺乏维护,或年久失修或被占用,还有的无障碍设施,在设计过程中未能考虑使用者的实际感受,也不考虑实际使用效果,甚至反而徒增了危险,比如有的城市将盲道修在了过街天桥和立交桥上。

对此,有的人会说,我在大街上看不见几个残障人士出门,有必要用那么多公共空间放置无障碍设施么?

一方面,很多残障人士不愿出门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无障碍设施过少或者不合理,以及许多公共场所难以提供无障碍服务,另一方面,无障碍设施其实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是因为,无障碍设施不只是为残障人士服务的,其是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设计的,包括了儿童、孕妇、病人以及老人。谁家会一直没有孩子、没有孕妇呢,谁又不会生病、不会老去呢?

笔者曾在职业院校的老年护理专业看到这样一种实践课程,就是背上重物,带上一些降低视力和听力的设备,去体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此让学生感知,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照护服务。其实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也是同理,不是“大修特修”遍地开花,而是要在关键的出行节点上,站在残障人士及有需要的人士的角度上,为他们提供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

比如,相比于我国红绿灯声音辅助功能单一,很多发达国家则使用不同声音,辅助声音可以随车流声音大小而变化,不同方向也设置不同声音方便辨别。而相比于我国盲道遍地开花使用率不高还多被占用的情况,有的发达国家是利用道路的路缘石、隔离带来让视障者辨别道路,这是因为,视障者找路大多不是凭脚踩的感觉,而是利用导盲棒来探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需要依靠无障碍设施出行的人会越来越多,需求者也会从残障人士扩大到普通老人,人群覆盖面增大。有关方面应当在健全无障碍设施相关设计规范的同时,精准化推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并且做到精细化维护,并形成相应长效机制。

新闻推荐

黄作梅:为和平事业光荣牺牲

据新华社电(记者丁乐)黄作梅,祖籍广东番禺,1916年2月出生于香港新界上水,1935年7月高中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1936年1月,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