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外春色荡涟漪 读石阶长篇小说《宽井》
攀钢退休职工石宝霞(笔名石阶)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宽井》,把我们带进了中原大地的昔日岁月。在洛水河畔有个古老的寨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故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说起,两位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朦胧的青春冲动,让他们越过了友情的界限,并最终为人生拐点的错过而付出守望一生的代价。
出生于河南信阳的石宝霞对故里有着融于血脉的眷恋,《宽井》四个章节中对故乡情景描绘得极其细微和传神。街坊邻里蹲在大门口,吃着晚饭,隔着老屋,对着街道,家家户户都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主人公悬子和连苗有了孩子却不能结婚,最后漂亮的连苗被强迫嫁给深山一位残疾男人。古老的传说在寨子里延续着,生死离别都在遵循墨守在老辈子心田的规则,这不是可以孕育爱情的时代。
自小体弱多病的悬子,父亲走得早,幼年时差点因病而亡。他没有让家人从专门运送死人的寨豁子送走,是他的幸运,也是悲哀。母亲把明轩和悬子兄弟俩抚养成人,哥哥明轩是村寨里有机会吃上商品粮的少数几个有出息的人。《宽井》的四个篇章,差不多以十年为序地讲述中原大地的时代故事,这几家人的生活冲突,仿佛是洛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无论怎样执着地交融、抗争,都沐浴着时代发展的春色。
我个人认为,第二章——庄稼地,写得最有特色,千百年来,历朝历代华夏民族最深厚的根脉,就是中原大地,就是一代代在庄稼地里刨食的百姓。石宝霞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尽情地刻画着夏收、抢种和秋收的场景,通过庄稼地色彩的变迁,通过人们对情爱的追求,通过亲情间弥补式的救赎,展现了乡野里生生不息的生活韵味。尽管隔着重重的山川,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是吹绿了乡间的广袤原野。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生命血脉的流淌,悬子和连苗的儿子端阳的出现,点燃了悬子对未来生活的遐想。回归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社会前行的驱动力。随着包产到户,悬子买了台小四轮拖拉机,开始琢磨怎么发家致富。他曾开过砖窑,卖过河沙,并在新世纪办起了乡村旅游,旧砖窑开发成了土陶作坊景区。如果说阿耐的《大江东去》是一首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壮美诗篇,石宝霞的《宽井》则是回顾中原发展年轮的浓情淳朴小调。
一砖一瓦,一井一街,记忆中的家乡藏身于《宽井》的墨香中,石宝霞在续写着中原乡村题材小说的精美序列,那近似于白描的文字,为乡村的精神掘进默默点睛。
新闻推荐
7月18日,参观者在“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上观看照片。目前,“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