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男人养家”观念出现回潮
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中两性的男人养家观念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即向传统回归。关于男性养家观念在社会经济变迁历史脉络下的变迁,西方有一些学者也进行过探讨。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等西方社会男人养家支持率下降明显。
简·里布莱特·威尔基(Jane Riblett Wilkie)在1993年的研究中发现,美国男性20世纪80年代对于男人养家支持的比例有很大的下降——
24岁及以下男性,上世纪70年代支持男性养家者为56%,80年代支持的比例为29%;25-34岁男性,70年代支持者为45%,80年代支持者为34%;35-44岁男性,70年代支持者为65%,80年代支持者为37%;45-54岁人群,支持的比例减少28个百分点;55-64岁人群,支持百分比减少12个百分点,结果显示:男性在男人养家观念上的偏现代取向。
学者们认为,这种变化与美国社会中家庭主要靠男人供养比例的下降有关,如男人养家的比例从上世纪60年代的42%下降到了1988年的15%。由于社会中无男性供养者家庭和双薪家庭增长,特别是女性就业参与和收入上的贡献增加,使得男人是家庭绝对的供养者的传统理念受到了挑战。
那么,为什么中国“男人养家”观念出现传统回归呢?
本文重点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男性对男人作为家庭供养者角色(即男人养家)的态度变化。
其中,特别关注:第一,男人养家观念的代群之间变化和代群内的变化。代群之间变化表现为当下各代群的人相比于20年前在支持男性养家上的变异,代群内的变化表现为当下各代群人的性别观念随时间而发生的变迁。
第二,通过多变量分析,考察本人绝对地位与夫妻相对地位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影响及其在历史脉络中的变迁。
本文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男性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三期地位调查的抽样方案均采用了分域、分层多阶段PPS抽样,虽具体方案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很好的全国代表性。
三期中国妇女社会调查全国性有效样本分别为23740人、19449人、26166人,年龄在18-64周岁的在婚男性有效样本分别为8712人、6405人、10090人,女性有效样本分别为9762人、7600人、10940人。
本文同时利用北京大学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以下简称“CFPS2014”)对男人养家观念的最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本研究核心关注,最终选取了CFPS2014数据中7666个夫妻配对样本。
男女绝对地位均提升,但经济地位差距扩大
中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加快了步伐,改革对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重构了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关系。
就绝对地位而言,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减少,国家经济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教育扩张,增加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年轻一代女性受教育水平与男性趋近。与1990年相比,男性受教育年数平均增加2.2年,女性增加2.8年。
教育提升和产业转型使更多女性获得职业发展机会,从事专业和管理职业者有所增加,大量年轻女性加入服务行业,男性从事专业和管理职业者有所下降,但大量农村年轻男性加入制造行业,成为新一代工人。收入水平也有明显提升,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男性2010年收入相比于1990年增加3.6倍,女性增加2.6倍。
男性和女性各自绝对地位在2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其在职业和收入方面相对地位上的差距却并没有相应缩小。
一是夫妻就业参与差距扩大。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国家就业制度的变革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确立过程中,国家对女性的保护弱化,与此同时,女性就业和发展的社会支持不足,导致两性在劳动就业和职场发展中的不同际遇,影响了两性在家庭层面关系的重构。
20年间男性的就业参与虽有下降,但相对稳定;女性的就业参与则大幅度下降,导致家庭中妻子不在业的比例较大幅度地上升,丈夫工作、妻子不工作的比例从1990年的7.8%上升到2010年的15%以及2014年的18.2%。
从男性样本看,2010年时丈夫工作、妻子不工作者较1990年增加7.3%;从女性样本看,2010年这一比例为27.7%,比1990年增加19.7%。
二是夫妻家庭经济差距扩大,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增加。以男性样本为例,全部或基本依靠丈夫收入的女性(指妻子收入在夫妻收入中的比例低于20%),由1990年的14%上升到了2010年的32.8%,而全部或基本依靠妻子收入的男性比例,只比1990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
夫妻在劳动力市场就业参与和职业地位的分殊导致了家庭经济中妻子收入贡献的减少,丈夫对家庭收入贡献的均值由1990年的60.7%上升到2010年的69.5%,全部或基本依靠丈夫养家的女性由1990年的14%上升到了2010年的32.8%,男性的经济依赖由1990年的0.21上升到2010年的0.39,女性的经济依赖则由-0.18变为-0.2。
总之,在家庭中,20年间男性对于家庭经济的贡献比例增加,全部和基本依赖妻子收入的丈夫比例下降,而需依赖丈夫收入的妻子的比例上升,在就业上,依赖丈夫工作的女性比例增加,所有这些导致了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回潮,即更多人支持男人养家。
两性养家观念的变化
两性关于“男人养家”的观念在1990到2010年的20年间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现象,男性支持“男人养家”者由1990年的45.6%上升到了2010年的61.7%,增加了16.1个百分点;女性由44.6%上升到了56.5%,增加了11.9个百分点。
20年间两性对于“男人养家”的观念有了更多认可和支持,表现出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向传统回潮的趋势,男性中“男人养家”观念回潮的速度大于女性,这种趋势在北京大学动态跟踪调查CFPS夫妻配对样本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证。
男性比女性更传统,农村男性比城镇男性更传统,农村女性比城镇女性更传统。城镇男性向传统观念回潮的速度最快。
18-64周岁在婚男性非常赞同男人养家者占48.5%,比较赞同者占23.2%,两者合计占71.7%;其配偶赞同男性养家者的相应比例为49.6%和22.3%。
男人养家观念的传统回潮,城镇男性的群际变化大于群内变化,即各代群的男性相比于20年前在男人养家问题上更为保守,也更与年长男性有相似的态度。
农村男性、城乡女性的群内变化大于群际变化,农村女性的群内变化最为显著,同一批人20年间在性别角色观念上的倒退,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现象。
此外,教育、职业、收入是两性担当的最为重要的社会角色,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指示器,是性别角色社会实践的核心表征,其在家庭场域的交互作用重构了以夫妻就业参与和家庭依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性别角色实践样貌,并影响了男性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认知与支持。
具体表现为:丈夫工作、妻子不工作的男女,对于男人养家观念的支持更高;而丈夫不工作、妻子工作时,则会弱化对于男人养家的认知与支持。
本文的分析也昭示我们:性别平等观念受到性别地位实践的形塑,20年间由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地位境遇的下降,导致了其在家庭中相比于男性职业与经济地位的弱化,并进一步导致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固化,这种固化显然不利于性别平等的社会实践。
我们应该对此高度警惕,并在劳动力市场政策、消除性别歧视以及支持女性就业政策方面进一步努力。
(作者刘爱玉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本文更详细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妇女研究论丛》2019年第三期。)
新闻推荐
专门针对幼儿的农家乐、新型儿童图书馆、少儿编程班、定制化游学服务……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亲子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