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源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贡嘎县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乃东区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琼结县久河卓舞、扎塘果谐……如今,这些具有浓郁山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要求,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众多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山南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工作的决定》《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山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市级、县级非遗名录保护计划和资金投入标准以及市、县两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同时,建立和完善传承人考核管理机制。
日前,记者来到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藏戏“扎西雪巴”传习所时,悠长婉转的藏戏歌声吸引了我们。该传习所负责人尼玛次仁告诉记者:“传习所对藏戏传承帮助很大。有了固定的地方,大家排练的时间更长了,技艺提高了不少。”
普查好,才能传承好。近年来,山南市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普查内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俗、曲艺和传统医药八大类别。目前,山南市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体系,其中市级实现了“一项一档”“一人一档”。据统计,该市现有登录项目206个,传承人215人,传习所56个;抢救恢复民间业余藏戏队33支、卓舞队10支。
文化,有传承才有发展,没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无源之水。
近年来,山南市在抢救整理的基础上,注重挖掘乡土资源,重点打造“藏源”品牌。在山南市的推动下,《久河卓舞》《羊卓姜谐》《巴朗卓巴谐玛》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先后赴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参加全国新农村建设文化展演、民族传统舞蹈展演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向区内外、国内外展示了“藏源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工作深入推进,非物质遗产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扎囊县《扎塘果谐》、洛扎县《鲁古拉姆》和乃东区《雅砻扎西雪巴》等文化遗产分布区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乃东区泽帖尔编织技艺、扎囊县敏竹林寺藏香制作技艺、洛扎县贡祖腰带编织技艺和错那县卡达藏刀制作技艺被自治区命名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扎囊县中学被命名为“首届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琼结县《久河卓舞》之《山南鼓舞》荣获“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
此外,山南市编辑出版了《山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南市藏文古籍普查目录》和《山南传统藏戏集锦》等音像制品。建立了非遗书籍和数据库。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为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山南市编制了《山南市民族手工业发展方案(2017-2020年)》,重点发展九大产业。同时,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依托政策优势、项目优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资源优势相结合的“非遗+扶贫”路子,在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同时,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去年,合作社招收邦典编织学徒,我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员。现在,我不但学会了染色、编织等技术,每月还能领到2500元工资。”贡嘎县杰德秀格桑围裙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拉姆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该合作社实现收入77万元,其中社员工资26万元。同时,还为贫困户送去了慰问金4万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民族手工业企业(合作社)117家,其中企业3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家,民族手工业年度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可以预计,未来这些合作社将会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和作用,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西藏日报)
新闻推荐
在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借助生产流程优化,新一批出产的轴承交付时间提前了7天;诞生于无锡的混沌能效云平台,通过实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