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从毛驴驮水到手机买水 “互联网+”让宁夏彭阳解渴减负

天水晚报 2019-07-15 12:16 大字

从赶着毛驴驮水,到用手机APP扫码缴费买水,宁夏彭阳县农村居民迎来了一场“供水革命”。彭阳县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当地沟壑纵横,长期严重缺水,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近年来彭阳县探索“互联网+人饮”模式,特别是2016年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对供水管理服务体制进行改革,城乡居民用水实现“同源、同质、同网、同价”,破解了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难题。

彭阳县水资源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水平的六分之一,资源性和工程性严重缺水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983年建县以来,彭阳县先后实施了多个水利工程,形成覆盖了全县156个行政村的农村供水管网体系。但由于已建工程标准偏低、管理缺位,跑冒滴漏等问题突出。“一些山头就住几户人家,以往水池在山上、泵在山下,只能凭经验放水,有时水溢出来就把农民的地给淹了。”彭阳县农村饮水管理总站站长张文科说。

点多面广、管理成本高、水费收缴难……针对这些难题,彭阳县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对泵站、水池等进行自动化控制改造。

2016年宁夏中南部饮水工程建成后,彭阳县在对入户管材进行更换、延伸的同时,又对全县人饮工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为农户配装智能水表,实现了从水源、泵站、水池、管网到用户的全程自动监测控制。

“比如农村供水管道里安装了流量计和水质检测设备,PH值、浊度等5项指标都能在线监控,每村、每户都有监测点,不用人值守,一旦发现有多放水或漏水现象,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运维人员还可通过手机APP查看所有监测数据。”长江设计院彭阳人饮工程项目部技术人员田昊说。

记者在“彭阳人饮工程管理系统”调度中心看到,全县人饮总体建设、用水总量以及每户水费收缴等情况清晰可见。所有泵站、监测点、蓄水池、联户表井均在分布图上显示,随便点开一个即可看到实时视频监控。

智能管理

贵州“一减一增” 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

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彭阳县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水平,运维成本随之大幅下降,全县管网漏失率由40%降到20%。

“管理人员减少50%,年节约人工工资120万元,运维成本降低50%。”彭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志科说,实现自动化控制后,还可实时供水、定时上水,在保证供水的情况下,“谷电”时段上水还能降低用电成本15%。

驱车翻过几个山头,记者来到距县城30公里的草庙乡新洼村,看到村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联户表井,井下每块水表的流量信息都能通过地面上的抄表终端采集,并发送到调度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在节水、节支的同时,“互联网+人饮”项目建设也让农民饮水效益大幅增加。走进村民马玉峰家,用了几十年的水窖早已废弃。毛驴驮水、“吃水难”一度成为他的苦难记忆,也是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2015年通上自来水后就没断过,安全便利,搞养殖心里也踏实。而且现在能用手机扫码缴费,特别方便。”马玉峰打开微信里的“彭阳智慧人饮”公众号,进入“我的用水”后,用水分析、实时水量等一目了然。

“随时查看用水信息,喝放心水,缴明白钱,我们山沟里的老百姓比一些城里人还舒坦呢。”马玉峰笑着说。不仅“同源、同质、同网”,彭阳县20万农村人口还与县城居民一样喝上了“同价”的自来水,率先在宁夏实现了城乡饮水均等化服务。“我们通过水价听证会,将城乡终端水价统一调整到每立方米2.6元。”张志科说,现在管理水平高,降水价有底气,水费收缴率也提高到90%以上。

节水节支

今年4月,彭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提高到100%,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99.8%,供水保证率提高到95%,水质达标率提高到100%。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不仅提供了生活便利,还促进了养殖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县畜牧养殖达到230万羊单位,人均纯收入因此增加2000元以上。在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彭阳县还对供水管理服务体制机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创新城乡供水“投建管服”新模式,引入专业化运维机构,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线上与线下、管理与服务的全程协同、各司其职。

“通过引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确保工程长期运行。”张志科说,3年建设期、12年运维期,工程建设运营总承包模式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更好地保证了设计与施工质量,同时也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与市场化服务的结合。下一步,彭阳县还将加大水利信息化投资力度,实施“互联网+系统治水”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公共资源,以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安全保障。

深化水改

六月的贵州乌蒙山区,天高云淡,惠风和畅。站在毕节市黔西县林泉镇新水村的山头,阵阵凉风拂面。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猕猴桃基地里,钢丝藤架上泛起“绿浪”。

中午时分,尽管烈日当头,但在基地里务工的黄厚发顾不上休息,不停地剪枝除草。经他修整过的猕猴桃藤架下,如鸡蛋大小的果子坠挂其间,长势喜人。

“这片地以前都是种玉米,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吃。这两年流转给公司栽种猕猴桃,既有流转费,还有务工收入,比起过去增收不少。”劳作间隙,黄厚发谈起两年来生产生活变化。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黄厚发一家的土地并不少,但大都是些破碎贫瘠的坡耕地,加上缺资金和技术,过去全家约20亩土地一年种植玉米的收入才1万元左右。

黄厚发家的贫困是不少贵州山区百姓面临的共性问题,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传统产业结构单一,使他们始终难以摆脱贫困。脱贫致富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正是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为加快全省脱贫步伐,贵州省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号召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对传统低效经济作物做“减法”,让新兴高效农业产业提“增量”,在“一减一增”过程中,不断推动产业扶贫迈上新台阶。现在,黄厚发深刻地感受着生产生活的变革。“全家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猕猴桃,一年流转费就有9000元。加上在基地里务工,自己每年务工收入有1.2万元,比起过去,现在是旱涝保收。”黄厚发算了笔增收账。政策也给林泉镇海子社区的村民李成勇带来了致富机遇。“自己联合几个人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猕猴桃。以往这些地种玉米,每亩产值才六七百元,而猕猴桃每亩产值上万元。”李成勇说,自己在新的产业中也学习到新技术,家门口的致富门路越走越宽广。林泉镇人大主席张浪介绍,按照省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镇里一方面加快调减低效经济作物,帮助百姓“换穷业”;另一方面,加快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现在,全镇包括猕猴桃、花卉、辣椒等多个万亩产业都已初具规模,有的逐渐成为助推全镇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支柱。”张浪说,过去“一根玉米独大”的传统产业格局正在被改变,呈现出多元的新气象。

在增减之间激活传统产业,让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祠堂边村村支书李隆权感受到发展的希望。“全村从去年以来栽种了2000多亩茶叶,大幅减少了玉米等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现在,从村民房前屋后到荒山荒坡遍布茶园。”他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村里海拔高,调整产业结构正好把不利于矮秆作物生长的山区高寒“劣势”转化为培育新兴产业的优势。放眼全省,类似于林泉镇、骔岭镇等通过“一增一减”调农业结构、促农村产业兴旺的场景不胜枚举。数据显示,仅2018年,贵州省就调减玉米等低效经济作物785.19万亩,调增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666.7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

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据初步测算,与传统籽粒玉米相比,全省666.7万亩替代作物种植,每亩平均新增纯收益3079元,涉及参与产业发展的788万人,户均实现增收10062元。(均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老科学家对话 院士向“青稞”疾呼:最怕你们没激情

“受制于人的“痛”不改变是不行的,我最害怕的,就是你们青年科研人员、青年学生没有激情——没有了激情,也就没有了创造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