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并将其作为国家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大量考古实物证明,中国古代造船及航海技术曾经长期领先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三项是指南针、尾舵和水密舱这三大发明。
古代航海的动力主要是风力和洋流,船舶的航速和航线还不能完全随意操控和调节,这种情况下,保持正确航向至关重要。
宋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工磁化技术的出现,一种名为水浮针的海上导航技术应运而生。
到了元代,罗盘针的出现既是当时地文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可以说,中国磁罗盘的发明及在世界上的广泛应用,使西方中世纪的航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舵在典籍中,又写作柁、施、袍等,其名称始于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说:“其尾曰柁。柁,拖也,在后见拖曳也。且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 ”这说明了当时船的尾部已经有舵,能使船纠正航向,不偏离航线。
中华民族在船舶制造方面再一个重大发明,是水密隔舱,这一发明,不知挽救了多少船只和人的生命。
何谓水密隔舱?简单地讲,就是用木板、填料等把船舱分隔成互不相通的多个舱间,航行时,如果某一舱间严重进水,不致灌进其他舱间,可免沉没之灾。唐代从早期到晚期的木船均采用了水密隔舱结构。 齐吉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吴涛)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公司获悉,今年上半年广东电力市场交易量达1658.2亿千瓦时,超过去年全年的交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