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 □卢鑫

来宾日报 2019-07-12 10:18 大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关于书信的经典名篇《一剪梅》,你还记得吗?词中的“锦书”,是古人对书信的美称。区区一个“锦”字,就把古人对书信的美好情怀展露无遗。

曾几何时,红叶寄情、飞雁传书,让天下人朝思暮想、秋水望穿;曾几何时,一个简洁的信封,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通过邮差传递的纸质书信,已经成了电子通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一份让人念念不忘的怀想。

在那个电子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被时空远隔的人们,见面畅叙一直都是那么艰难而奢侈。所以,牵挂思念一个远方的人又无法见面时,唯有修书一封,将心底想要倾诉的一切付诸笔端,历经如隔三秋的期盼之后,终于“见字如面”,那是一种可以让人久久回味的幸福。

没写过信、收过信的人,很难体会书信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意味着什么。在手机等电子通讯技术出现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感情联络往往通过书信来呈现和维系。所以,那时的人们对书信怀有一种真挚而又近乎迷恋的特殊情感。

曾经的曾经,纸质的书信,无论是爱情书信、亲情书信还是友情书信,都那么令人魂牵梦绕。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毋庸置疑,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莫过于收到心上人的情书。当你捧读他(她)的来信时,信上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会是他(她)的音容笑貌;当你期盼收到他(她)的来信时,你会如坐针毡、望眼欲穿。古今中外的有情人,概莫能外。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些……”,这是鲁迅先生写给爱人许广平的信。先生认为从街边的邮筒寄出的信会慢些,从而跑到邮局寄信,向爱人表达爱意的心情如此急迫,像个初涉爱河的小青年,让人忍俊不禁。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先生热烈追求张兆和时写的信,有种“确认过眼神”的意味,诗意而直白。

“妹妹,你的信我都好好收起,注明号码。哪封是哪天发的,哪天到,我都写得明明白白,好带回家去,我们肩并着肩从头细看,细数这五年的离情别意……”,这是朱湘写给妻子刘霓君的信,一往情深,缠绵婉转。

“你来!我们同游奇山,去洗温泉不好么?早晚一块儿往群芳竞放的原野,在黄莺回啭的密林下散步不好么?无论如何,请来吧!我在等你……”,这是民国才女作家白薇写给男友杨骚的情书,直白火热,张扬奔放!……

这些名人的爱情故事堪称传奇,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写的情书也各有千秋,别具韵味。可以这么说,情书,将书信文化涂抹得色彩缤纷诗意飞扬。而文人墨客们的情书,无疑是一道引人入胜的靓丽风景线。

如果说情书能让一个人魂不守舍,那么家书就能让人牵肠挂肚。对每个人而言,家,是心灵的避风港,是疗伤的庇护所,是养精蓄锐再出发的加油站,也是浪迹天涯再回首的归宿。所以,传递家庭亲情的家书对每一个人而言,意义非凡、不可替代。特别是身在异乡、倍感孤独的人,那一封封的家书,无异于父亲宽厚的胸膛、母亲温暖的怀抱、兄弟姐妹关爱的臂弯,让人热泪盈眶,倍感温暖。

在黎民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散的战争年代,一封家书,能通报安危、抚慰心伤,让人倍感金贵,所以才有了杜甫那著名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千古名句。我国古代关于家书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代,叫《黑夫家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家书写在木牍上,是公元223年,两个弟弟——名叫黑夫和惊的秦国士兵写给家乡的大哥衷的。信中问候母亲和兄长等家人,向家人报告平安以及战争战况等。两封家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浓浓的亲情溢于言表。值得一提的是,也许衷在收到这两封家书之后不久,两个弟弟便战死沙场,后来这两封家书成为大哥衷的随葬品而长埋于地下,他一定是希望兄弟三人从此永不分离。由此可见,家书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美好象征。

著名的家书有很多,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以及当代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等等。这些家书,既有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又有人生哲理、家国情怀。有的循循善诱,有的娓娓道来;有的和风细雨,有的慷慨激昂……这些家书风格各有不同,但无一不流露出哲理、智慧、人性、亲情柔和而温暖的光辉。掩卷之余,让人深思,令人回味。

除了缠绵悱恻的情书和温暖如春的家书,朋友同学之间的友谊书信同样举足轻重、弥足珍贵,读来让人甘之如饴。每个给朋友同学写过信且收过信的人,一定能深切体会那贯穿于字里行间的浓浓友情。

朋友同学的来信,也会因人而异、各有特点,有的言简意赅,有的絮絮叨叨,有的沉静如水,有的眉飞色舞。我就有一个文笔不错的好友,当年他给我的来信,几乎每一封都是五六页纸的长信,每封信都喜欢把上次离别至今发生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叙述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他自己近期的情况际遇、喜怒哀乐、学业爱情以及其他朋友的近况等,都在信中一一道来。还充分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手法,把点点滴滴的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津津有味,让我读来身心舒畅、痛快淋漓,仿佛身临其境。多年过去,现在偶尔无意中翻阅他当年的来信,青春年少时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让人感慨万千。他的信,曾是当年我最期待的信件之一,也常常让我捧读再三,不忍释手。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谁的青春里没有几个和自己一起嬉笑怒骂、志趣相投的好友?当青春散场、各奔东西时,你一定会依依不舍、留恋感伤。多年以后,当你收到远方好友的来信时,你一定会频频回首,想起当年睡在上铺的兄弟,或牵手赏花的姐妹;想起青葱岁月、菁菁校园,天真青涩的他、纯洁无瑕的她……

曾几何时,书信不仅仅是承载着爱情亲情友情和历史文化思想,它的内涵包罗万象,所以风光无限、备受珍视。它与人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就像你和你的手机,如胶似漆。

然而,时代的变迁无法阻挡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见字”费时费力,“如面”轻而易举。工作节奏提速生活快马加鞭,每个人都在疲于奔命。于是,作为慢文化慢生活象征之一的书信逐渐被人们无情抛弃,被迫迅速而决绝地淡出了历史舞台,黯然谢幕,没有掌声。

有时我想,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又收到一封贴着一枚小小邮票的纸质书信,你是感到惊喜,还是惊讶?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想:云中谁寄锦书来?凝望云卷云舒的天边,此时此刻,仿佛美好的昨日倏忽重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新闻推荐

辽宁台安6名小学生河中溺亡 同村同校包括一对双胞胎

7月11日下午,辽宁省台安县西佛镇达连泡村附近辽河段发生一起多人溺水身亡事件。经当地政府部门证实,共有6名学生溺水身亡,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