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老百姓家门口的“银行”不能说没就没

今日周村 2019-07-12 07:55 大字

□唐卫毅

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区银行频频出现关门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区,就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20个社区支行网点终止营业。记者在北京朝阳区一小区的底层商铺,找到了一家一个多月前刚刚停业的社区银行,银行标牌已经拆除,门口张贴了醒目的停业通知,周围的商户告诉记者,这家银行网点是突然停业的,至于关门的原因他们也不了解。 (据7月7日《央视财经》)

社区银行,是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平台,服务对象主要是附近的社区居民特别是广大中老年人,社区银行的开办,也曾被居民称赞为老百姓家门口的“银行”。不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推广普及,以及维护运营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不少社区银行由之前的大规模“扩张”,抢占社区“高地”,开始走向“收缩”,乃至撤离社区的道路。从银行自身经营战略策略上考虑,削减网点、撤离社区,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老百姓而言,家门口的“银行”说没就没,也确实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尽管互联网金融服务方便快捷,并且实现了全程电子化,但是对于广大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内心更喜欢传统的实体银行窗口,有疑问能够当场咨询,纸质的凭证也感到安全可靠,而退休后到银行排队办理业务更是一项丰富的“业余生活”。社区银行出现撤离社区关店潮,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一方面让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又变成了“之前的十公里”。比如,笔者居家附近一家股份制银行几年前撤点,过去步行十来分钟就到,现在需要步行加乘坐三站公交车,十分的不方便。另一方面就是社区银行即使要撤,也应打出提前量告知公众,不宜仓促关门,说没就没,让周围的居民客户没个思想准备。

其实,老百姓家门口的“银行”撤不得,对中老年人来说,家门口的“银行”就如同便民服务点一样,属于养老服务的重要一部分,很多老年人习惯于到实体的银行网点存钱取钱,或者办理理财业务。比如,笔者就经常见到有的老年人坐着轮椅、拄着拐杖前去社区银行办理业务,有时取款就500元。有的老年人不是不会ATM机操作,而是眼花,看不清楚,害怕密码输错。老年群体虽然不是什么大款,个体的资金量也不大,但是架不住社区中的老年人众多,抓住这个老年人群体,对社区银行来说未必不是一条长期稳定发展的客户源。一些银行主动放弃社区银行这个“阵地”,着实有些可惜。

当然,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对一些银行来说,继续开办社区银行或许面临房屋租赁难、各项成本高等难题。这需要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优先保证社区银行的用房。今年,在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这无疑在政策方面给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基于此,笔者以为,社区银行不能说没就没。还要在政策上制度上统一规划布点,既要防止社区银行扎堆,又要避免社区银行纷纷撤离后,留下金融服务的“空白”,让居民寻求金融服务时又多走出了几公里。

新闻推荐

浙江平阳重点工程未经批复开工将村民房屋拆除 当地如何回应

近日,中国之声报道了104国道西过境浙江平阳段改建工程无施工手续就上马,项目土地征迁方平阳县昆阳镇政府拆除村民合法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