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的时代更需要一些非功利的坚持
平时在校园里听讲座或报告,每到互动提问环节,面对很多“成功人士”,听众中总有人会向主讲人求取一些“建议”,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或得到一些成功的技巧与窍门,以便自己在某些方面也能获取一些快速的提升。于是乎,“要有目标”“做好规划”“贵在坚持”“多阅读”“多学习”“多思考”等耳熟能详的字眼,都会是成功人士挂在嘴边的高频词语。
似乎,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逃不出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套路”。我常想,这些类似于社会上“成功学”的经验,到底有多少能够对听众产生作用,又有多少人会拿着这些“锦囊妙计”在回去之后付诸实际行动?在这些不假思索、不以为奇的表达背后,我们似乎很容易忽视一个最根本的逻辑出发点——热爱。
众所周知,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其实,这句话还有值得深入讨论的余地,所谓“机缘”,它是包括了“机会”和“缘分”两个层面的内涵,所有能抓住的机会一定是有前缘的,每一个能够不断坚持的初心,其出发点也都是“热爱”。
网上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有这样一段介绍:2016年,徐川写给学生的一封回信“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微转发,单日阅读量超过200万,并陆续被300多个公众号转载。在网红经济、靠眼球赚流量的时代,我们似乎都产生了这样一种定势的认知,“一夜成名”都是偶然的,是毫不费力的,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回溯那些成功人士的“进路”,大家都只是期望能够从其成功的案例中获得些拿来就用的“箴言”或“直接经验”。
从最初的博客,到人人网,再到微信公众号,徐川一直通过各类社交平台,保持和学生互动,就这样他坚持写了10年的文章。徐川对青年学生有一个许诺,只要学生在微信公众号给他留言,48个小时之内他就会给学生回复。如果不是出于对辅导员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年轻人的世界时刻保持着兴趣,徐川根本无法这样走过10年。不难理解,同样的一份工作,出于热爱和出于仅仅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的压力,这两种工作方式的驱动力不一样,所打开的内心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个人的收获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现实中,因为热爱的驱动而不断坚持,从而为自己打开另一番天地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第三届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之所以能够击败北大的文学硕士,正是因为在送外卖的间隙里、在红灯前的片刻等待时、在他人玩手机和看视频的时候,他都在用这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古诗词。而10多年前,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他就跑到书店把诗背下来,回到家再默写出来,就这样积累了800多首诗。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坚持,也正是因为父亲从小给他埋下了爱好诗词的种子。
几乎每个人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却很容易被功利心、急于求成遮蔽双眼,忙于到处找“张老师”“李老师”,去问“王老师”“赵老师”,寻求成功的技巧、方法甚或捷径,却把“热爱”这个老师抛得远远的。
要知道,当我们对某一件事情产生热爱的时候,根本就不用担心能不能坚持的问题,也不需要去做任何细致周密的规划。只要你能打心底自动涌现出想要去做某一件事的内驱力,一有空闲和时间,就自然会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去,去琢磨,去思考,去提升,久而久之,也就会彻底与这种爱好相生相伴。
在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会有“设计论”和“衍化论”两种模式。在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中,不乏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和策划,进而成功的案例。然而,在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进程中,有很多事情并非一开始就能被设计和规划出来,更多的则是逐步衍化出来的,更像是庄稼自然生长一样,顺其自然慢慢发生的。有许多事情,我们最初并不知道这件事未来的结果和意义,我们也不是直接奔着成功而去的,只是出于喜爱就这样坚持罢了,而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状况、新的机遇出现,从而为自己的成功不断蓄积一些有利条件,使自己一直朝着良性的方向前进。
当然,也要看到,有些坚持在一开始也并非完全出于热爱,但是,一旦在内心播下了一颗种子,让其慢慢生长,并且主动去培养,形成一种习惯,在后来持续坚持的过程中,也会进入“衍化论”的逻辑。在这个成功学泛滥、功利心蔓延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多一些非功利的、单纯出于热爱的坚持,唯有真正从热爱和兴趣出发,我们的步伐才能更加淡然和从容,生活也才会在某一个时刻回馈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哈尔滨7月10日电记者从黑龙江省教育厅获悉,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师收礼、违规补课、学术不端等问题,黑龙江省教育部...